拉賈斯坦是印度最具風采的一個邦,與巴基斯坦接壤。那里有個面積不大的地方叫馬爾瓦爾。馬爾瓦爾人被許多人認為是“低風險高收益”投資模式的最佳實踐者。他們對這種模式的成功實踐,在很多情況下讓帕特爾人都望塵莫及。
2005年,在福布斯雜志評選的全球最富有的人物中,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一如既往地位居前二位。但是緊隨其后的第三位卻是馬爾瓦爾人——企業(yè)家拉克希米·米塔爾。米塔爾30年前從身無分文開始創(chuàng)業(yè),如今凈資產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他的“低風險高收益”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與比爾·蓋茨的發(fā)家是在同一時期開始的。我們知道,比爾·蓋茨將他的能量投入了一個投資資本回報率最高的產業(yè)。他聚集了一些工程師的智慧,研制出了MS—DOS和Word軟件,并成功銷售了幾億份。
讓我們算一算成功背后驚人的經濟賬。比如一份微軟辦公軟件賣到戴爾公司,裝載在其生產的電腦中。戴爾公司每次將軟件下載到新電腦中,都要支付幾百美元給位于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微軟總部。全球范圍內購買了幾億份這樣的軟件,每年支付給微軟公司幾十億美元。投資資本回報很高,純收益率幾乎是100%。
拉克希米·米塔爾在追求“低風險高收益”中的過人之處在于,他是將全部的精力和少量的資本投入了一個并不容易賺錢的產業(yè)——鋼鐵制造。和微軟公司不同,鋼鐵廠無法控制成品的銷售價格,無法控制原材料成本。鋼鐵廠屬于資本密集型企業(yè),鋼鐵工人容易糾集工會。上述這些不利因素都足以使鋼鐵廠成為一杯苦酒。過去30年里,鋼鐵業(yè)一直是資本投資最不愿意進入的領域。難怪全球的鋼鐵企業(yè)都經歷了巨大的陣痛,其中很多以破產告終。
米塔爾于1976年開始創(chuàng)業(yè),在印度尼西亞開辦了一個毫無特色的小型鋼鐵廠。盡管面臨許多不利條件,他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球規(guī)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鋼鐵企業(yè)。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他的資產凈值超過200億美元,而且還在繼續(xù)增長。他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用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低風險高收益”。
以米塔爾收購哈薩克斯坦鋼鐵巨頭卡爾梅特鋼鐵廠為例。當時由于沒有資金,那個工廠已經停止給員工發(fā)薪了并處于倒閉的邊緣,前蘇聯(lián)時期的管理者們被迫以鋼鐵換食品發(fā)給工人們。哈薩克斯坦政府愿意將工廠分文不收地拱手交給米塔爾,而他不僅保留了所有員工經營工廠,而且還支付高工資。五年之內,工廠扭虧為盈,興旺起來。工人和當?shù)厝嗣穸际志囱雒姿?,因為他拯救了那個幾乎要崩潰的地方。
同樣的故事也發(fā)生在位于羅馬尼亞的Sidek鋼鐵廠。1992年,墨西哥政府將該廠以2 2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米塔爾,但當年墨西哥人建廠時花了20多億美元。1美元用10美分或更少的錢來換,是低風險高投入模式的精髓。米塔爾通常是用遠低于1美元的價格購買價值1美元的資產。然后他再運用管理秘訣讓那些大型鋼鐵廠非常高效地運轉。
谷歌、甲骨文、思科和英特爾這些公司的始創(chuàng)者們都智慧超群,但同時他們也是一路順風,才使資產凈值直沖云霄。他們專注于十分劃算、投資資本回報高的領域。但令人折服的是,米塔爾面對巨大阻力,卻收獲了更多的資產凈值。“低風險高收益”的模式讓他在福布斯雜志評選的全美最富的400人中僅落后于兩個人,幾乎是傲視群雄。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排在他前面的那兩位富翁也是這種“低風險高收益”藝術的忠實實踐者和行家。無論你是西雅圖人、奧馬哈人還是馬爾瓦爾人,“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模式都會助你超越巔峰。
最后再說一說馬爾瓦爾人和他們骨子里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的秉性。最近,我曾與一個馬爾瓦爾人共進晚餐,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問他馬爾瓦爾人傳統(tǒng)的資本投資方法是怎樣的?他非常自然地回答道,即使是只有五年級文化水平的馬爾瓦爾商人都想讓自己所有的投資資本在三年之內以紅利的形式得到回報。拿回了自己的錢,他們還想讓本金至少能保持著投入時的價值。他們希望自己投資的風險系數(shù)都超級低。所以我覺得這都是非常好的經驗,在哈佛商學院里是學不到的。如果你采用馬爾瓦爾人的方法進行投資,下面兩種情況肯定會發(fā)生在你身上:
(1)大部分投資建議都會被你迅速拒絕。
?。?)你會從少量資本投資開始,幾十年后變得非常富有。
不需要我再多說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