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領(lǐng)悟服務的真諦

1.2?每個人都是服務的客體

完美服務必修課:零售服務培訓金典 作者:閆賀尊 著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需要是人的本能。人既有客觀需要,也有主觀需要??陀^需要是人的動物性的需要,如對食物、空氣、水、性等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主觀需要是人的社會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需要,如愛與尊重等。

  既然需要是人的本能,除卻能夠自我滿足的部分需要之外,其他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別人的服務,因此每個人都是服務的客體。

  為了說明人是需要的客體,我們首先來學習一下人的需要理論,從這套理論中,你會發(fā)現(xiàn),離開了他人的配合和社會服務,你的許多需要都無法被滿足。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被劃分為五個層次。

  我們把馬斯洛的五個層次解譯為以下五種需要。

  1.最基礎(chǔ)的是生理需要

  當人處于生死存亡邊緣的時候,生理需要是他們的第一需要。如處于戰(zhàn)亂和饑荒年代的人們,逃亡、投降、逃荒等行為,都是出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繼續(xù)活下去的信念,是他們的最大動力。處于生存需要階段的人們會表現(xiàn)得較為自我和自私,這是正常的。

  正常情況下,生理需要主要包括對食物、水、空氣和性的需要。在當今社會,這些生理需要的滿足,基本上離不開別人的提供。即使是不用花錢的空氣,如果遭受污染,僅靠個人的力量也無能為力。

  也許有人會說,只要有錢,什么需要都能得到滿足。其實不然,即使你很有錢,假如別人不賣給你東西或沒有東西賣給你,你仍然難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2.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對現(xiàn)有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保護的需要。對處于溫飽、小康、富裕階段的人們來說,確保身體和財產(chǎn)的安全,是他們普遍的需要。如對于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農(nóng)民來說,穩(wěn)定土地承包制是他們的最大愿望;對于小康和富裕階段的人們來說,保護他們的合法收益和私人財產(chǎn)權(quán)不受侵犯是他們的最大愿望。

  如果沒有來自他人和社會的保護,你的安全需要也很難得到充分滿足。試想,如果離開了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你的人身和財產(chǎn)能安全嗎?

  3.第三個層次是愛的需要

  當自我生存和安全都不存在問題的時候,渴望組建屬于自己的家庭,并令全家人幸福,成為人們的普遍需要。由于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礎(chǔ)單元,所以,這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

  滿足愛的需要,過上幸福的家庭生活,顯然離不開配偶的配合。對于那些不會自己談戀愛的人們來說,離開別人的介紹,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困難。如果沒有法律對你婚姻家庭關(guān)系的保護,你的家庭也會充滿風險。

  4.第四個層次是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

  當人們已經(jīng)有了生存、安全、愛等方面的滿足感時,便會產(chǎn)生對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足以證明自己有了良好的家庭和社會地位。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人們會主動承擔起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幫助家人和社會上更多的人獲得生存、安全、幸福上的滿足。

  如果別人不尊重你,你的這種需要就很難獲得滿足。

  5.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每個人都有完全屬于自己的特殊的興趣和理想,只是當他不具備實現(xiàn)條件的時候,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而已。只有當一個人已經(jīng)成功地履行好自己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時,才開始回過頭來考慮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如有的人在退休之后會周游世界,有的人選擇去從事一些公益活動等。

  即使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如果沒有別人和社會的配合與幫助,也很難得以實現(xiàn)。

  由此可見,人的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他人和社會的服務,每個人都是服務的客體。

  馬斯洛的這一理論被廣為引用,足以證明該理論的實踐價值。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記憶,我們也可以把馬斯洛所描述的五個層次的需要合并概括為三個層次:

  1. 自我生存需要

  這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成長的需要。比如,上學和工作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

  2. 家庭和社會需要

  這是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成家立業(yè)需要。當?shù)谝浑A段的需要被滿足之后,才會有第二個層次的需要。比如,工作、社交、談戀愛、結(jié)婚和生育等。

  3. 自我享受需要

  這是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xiàn)需要。它通常發(fā)生在前兩個層次的需要被滿足之后。對一般人來說,大都是到退休之后才會進入這一需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可以主要為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而活著,盡享人生帶來的樂趣。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不必等到退休便可以提前進入這一階段。

  正是這三種需要,貫穿了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這三種需要都能得到滿足的人,就該算是幸福的人了。

  馬斯洛關(guān)于人的需要理論,為我們揭示了人的需要規(guī)律,使得我們更加明確了需要是人的本能,人的需要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既有個人生存方面的需要,也有被社會認可和尊重的需要,還有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

  但對不同的人而言,由于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和自己的主觀目標不同,在這三種需要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標準也不一樣。

  如有的人認為只要能吃飽飯,便解決了生存問題,而有的人卻認為,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和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才算解決了生存問題。

  有的人認為只有考上清華或北大才算滿意,否則就不上大學,而有的人則認為只要能上大學就可以,即使是民辦大學也無所謂。

  有的人找配偶要求長相出眾,而有的人則要求是個異性即可。

  有的人買房要求地理位置一定要靠近繁華鬧市,而有的人則喜歡享受偏僻所帶來的那份寧靜。

  有的人買車喜歡省油的,有的人則喜歡跑得快的。

  有的人喜歡顏色保守的衣服,而有的人則偏愛鮮艷的衣服等。

  由于人與人之間在需要標準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要想滿足大多數(shù)顧客的需要,必須針對其需要的差異性,為他們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服務。

  一些人認為這不可能做到,因為顧客的需要千差萬別,而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

  務實地講,沒有哪家企業(yè)能夠完全滿足顧客千差萬別的需要。

  但是,如果因此就不付出努力去盡量滿足更多顧客的需要,則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

  事實上,盡管我們無法完全滿足每位顧客的不同需要,但是只要我們比競爭對手滿足的程度高出哪怕是一點點,便可以獲得有明顯差別的競爭優(yōu)勢,這就是服務的效果放大效應。

  思考題:假如無人為你提供任何服務,一切都靠你自己,情況怎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