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雖然是一個游離于體制之外的大俠,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愛國人士。
王五不識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八個字他甚至不知道寫,可是他卻用行動實踐著他的信念。
孱弱的清政府像暴風雨中的樹葉飄搖,大刀王五對清政府既恨且痛,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加入到了救國救民的行動之中?;蛟S一個人的力量是脆弱的,但是如果每個人的力量都貢獻出一點,那是強大的。他堅信,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威震四方。所以,他要用自己的行動喚醒這頭雄獅。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愛國人士御史大夫安維峻上書,痛斥條約的弊端,卻被清政府貶斥。王五實在看不下去,毅然護送安維峻?;鼐┖螅麆?chuàng)辦了愛國武館。
后來,五五聽說了戊戌變法,于是與譚嗣同、康有為等一群愛國人士加入了戊戌變法運動當中,其中還與愛國男兒譚嗣同有過一段可歌可泣的生死之交。
譚嗣同教王五識字、教他變革的道理,王五教譚嗣同武藝,兩人肝膽相照,發(fā)誓要拯救中國。
變法進入到高潮時,王五時時刻刻跟隨在譚嗣同身邊,負責譚嗣同的飲食起居和安全保障工作。王五渴望看到一個全新的中國。
可是,他的愿望落空了。
戊戌變法失敗了,敗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更讓他悲痛的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知己,譚嗣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變法失敗后,王五想盡一切辦法營救譚嗣同。王五潛入關(guān)押譚嗣同的牢房里,勸他像康有為一樣逃走,可是譚嗣同卻拒絕了。譚嗣同決然的說"各國變法,沒有不經(jīng)過流血就成功的,現(xiàn)在中國沒聽說有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這就是國家不富強的原因。那么就從譚嗣同開始吧,用譚嗣同的血提醒后人,永不忘記變法圖強。"王五已經(jīng)眼含熱淚,是非之地,譚嗣同催促他趕緊離開,王五遲遲不愿意離開,他多想,代替譚嗣同去死。
譚嗣同最后送王五一句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死去的,或者留下的,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兩昆侖之一就是大刀王五。
那是一個血雨腥風的日子,譚嗣同被腰斬于菜市口。圍觀的人達萬,譚嗣同慷慨激昂,面對劊子手沒有絲毫懼色,痛快的說:"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人群散去,大刀王五抱著譚嗣同的尸體,悲痛欲絕。
但英雄的血不會白流,大刀王五誓死要為知己報仇。
義和團興起,大刀王五覺得是時候像譚嗣同那樣報效祖國了,于是義無反顧的參加的義和團。
戰(zhàn)場上,大刀王五用他的刀痛快殺敵,令八國聯(lián)軍聞風喪膽。八國聯(lián)軍懸賞千金取大刀王五的首級,但沒有人敢靠近他,那把刀,太厲害了。
后來,八國聯(lián)軍暗殺了大刀王五的妻子。王五悲痛萬分,決定獨闖八國聯(lián)軍的軍營,為妻子,為知己,為他摯愛的祖國,報仇,雪恨!
那一天,他做好了一去不返的打算。
那一天,他再也沒有回來。
那一天,他的刀法快似流星,急如閃電,手刃百余名敵軍。
那一天,他身上被砍四十多刀,在槍林彈雨中悲壯倒下。他最后一句話是:"大丈夫為國捐軀,痛快,痛快!"那一天,他的頭顱被掛在城頭。
霍元甲取下大刀王五的人頭,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