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積極的態(tài)度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滿足人類三個深層次的需求更加重要。要滿足這些需求需要一個人積極行動起來。正如心理學家們指出的那樣,如果說食物、水和住所是人類的物質需要,精神信仰是內心需要的話,那么人類的三大需要則缺一不可,它們包括:
1.為社會所接受的需要。每個人都強烈地希望自己被他所熱愛的社會群體所接受。我們一定要加入某個群體,從而獲得歸屬感。對于我們來說,最可怕的命運莫過于遭到放逐。一個人如果受到了排斥,這將是一筆巨大的代價。
2.對滿意的愛情生活的需要。僅僅在群體中得到接受是不夠的。每個人都渴望在各方面均得到承認,從而證明他作為一名個體的價值。每個男人都渴望得到某個女人特有的青睞,每個女人都希望成為某個男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肯定自我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群體或社會接受他。這一群體會在他的心目中占據最重要的位置,但這還不夠。每個個體都必須有一個存在的理由。他需要別人認可他作為一個個體是憑借自身的實力生存下來的。我們都渴望成為重要的個體。
如果我們想要生活得美滿快樂,這三種需要就必須得到滿足。一個人只要積極生活,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它們,而這一點人人都能做到。對于理想的愛情生活和肯定自我的需要將會在以后的章節(jié)里談到。這里我們首先探討一下被社會接受的需要。
戴爾·卡耐基在《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一書中針對這一點列舉了很多非常生動的例子。世故的人一邊嘲笑這本書,一邊把它買回來認真地學習,并從中獲益。在世界各地,這本著作用幾十種不同語言出版,數百萬男女老少都成了它的忠實讀者。
前不久,我在泰德·馬龍主持的一個電臺節(jié)目上接受采訪,順便提到了“七天贏得新朋友”這句話,那是我在《把握好你的生活》一書中討論過的一個話題。很快,電話鈴聲不絕于耳,郵差也不斷把成袋的郵件送到泰德·馬龍的辦公室。在節(jié)目中,我對如何贏得朋友只是隨口一提,想不到卻引來人們上萬次的咨詢。收到的明信片、書信和電話,已達到2.3萬多次(份)。節(jié)目播出后有好幾周,我們還不斷地收到這方面的垂詢。這樣說來,不只是你一個人非??释玫缴鐣恼J可,很多人都是如此。如果你能采取直接的方式來獲得這種認可,你就不會覺得孤獨。
你可能十分反感這個話題,但不論你覺得自己多么可愛,也不論你覺得自己屬于哪一種社會角色,你幾乎都必然處于某種社會交往的狀態(tài)中。如果你不滿意自己目前的社會接受度,那么你可以積極地策劃并行動起來去改變它,但你應該馬上了解一下自己的現(xiàn)狀。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孤獨,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朋友也沒有,那是因為你消極和粗心。如果你所屬的群體限制了你,使得你只能結識一兩個同辦公室的人,或者大廳對面部門里的人,或者只能在火車或公共汽車上結識朋友,你不必接受這種局面。如果你與一群酒鬼、舞迷在一起——那也只能說你心甘情愿如此。你一定讀過科利爾兄弟把自己關在紐約混亂不堪的家里的故事,或者知道某個大城市里有個女人幾年時間里一直把自己關在酒店的房間里,透過門縫接受食物的故事。這些都是消極的極端事例。沒人強迫他們——他們自己選擇并且接受了那種隱居生活,毫無疑問,他們縱容了內心的挫折感,但同時,他們又渴望為社會所接受,卻從不懂得如何去獲得它。
有兩位新人來到同一個辦公室工作。很快,其中一人結交了很多朋友,因為他為人積極,善于贏得朋友。另外一個可能獨自就餐,一個人看電影,或者和其他幾個離群索居的人為伍。你們也會看到新的家庭進入社區(qū),一些家庭是活躍分子,受到了人們熱情的歡迎;另外的家庭住上幾個月,甚至幾年,鄰居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行動上,你的鄰居們也會分成積極的或消極的,可是每一家都有著同樣的渴望——為社區(qū)群體所接受。
塞拉·薩姆特·溫斯洛因為寫作和電臺工作而廣為人知,她告訴了我們她的個人經歷。她就是那種積極行動起來尋找性格相似的群體從而獲得歸屬感的人。
她來自一個南部小鎮(zhèn),是一位對生活極為不滿的年輕女性。她對祖母抱怨說,這里的人“心胸狹窄,愚蠢,令人厭倦;他們都很沉悶;胸無大志,沒有理解力”。她不確定自己其實想要的是他們的理解。她沒有意識到是自己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使她作出這樣的評價。祖母極力向她解釋鄉(xiāng)親們人都非常好,家庭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做著對社會有益的工作。但這對于年輕的塞拉來說還不夠。她旁若無人地宣稱,他們和她不是同一種人。
后來,她前往紐約,成了一名作家,在成功的作家、藝術家或者類似的職業(yè)人群中找到了歸屬。
現(xiàn)在,溫斯洛小姐積極地行動起來了,但她心中感到十分不安。她找到了一個自己認可的群體并加入進去——那是一群“想法幼稚,而且十分激進的愚蠢的青年人。他們過于標新立異,放蕩不羈,毫無教養(yǎng);沒有多少才華,卻野心勃勃。這些人只不過是一群躁動不安、身心發(fā)育不健康的半拉子作家、藝術家和演員,他們的思想和反叛行為毫無可取之處”。
當意識到自己的態(tài)度可能有問題時,她開始用一種新的視野看自己的朋友,她體會到以往那些朋友身上也有真正的閃光點,于是,她開始同過去的圈子決裂,并用積極的態(tài)度分辨和選擇可以接觸的人。她發(fā)現(xiàn),在紐約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有很多真正值得她去結識的人——只要她有過人之處,就會有許多年輕人非常樂于與她交往。正是憑借這種自制力,她逐漸獲得了目前的社交地位。許多令人尊敬的劇作家、作家和演員和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他們給她的生活賦予了全新的涵義。
的確,一個人不可能總是指望進入名人們的社交圈,但是,你可以在辦公室、街道社區(qū)、教會以及其他地方選擇志趣相投的朋友。你可以拒絕同那些偶然結識的朋友繼續(xù)交往下去,不斷地尋找與你志同道合的人們。你可以主動接觸社會,廣交朋友,正像其他人所做的那樣。這里面沒有什么秘密可言。
如果你完全滿意自己目前的社會接受度,這一章的內容就不適合你了,除非你希望更為深入地了解他人的需要。但是,假如你想主動擴展和加強交友本領,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提供的策略對你會有很大幫助。如果你有文中提到的逃避積極行動的傾向,那么你很可能是一個消極生活的人,并且一直固守著這種生活方式。
有些人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的言行毫不在意,除非那與他們密切相關。另外一些人則關注社會,關心他們所屬的社交群體。對此,有些人很好地均衡了二者,而有些人則傾向于一方,但大多數人屬于兩種傾向的結合;如果你打算運用積極的策略,那么確定你是一個平衡型的人還是傾斜型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善于社交和獲得友誼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通常不受人們的歡迎,這是因為他總是消極處事,斤斤計較,固執(zhí)己見,沒有合作精神,難以與人相處,喜歡炫耀。而善于社交和社會認同度高的人則更加友好,有合作精神,易于相處,并且適度地謙虛。
所以,后者能贏得更多熱情的友誼,在社交群體中也處于一個更受歡迎的地位,往往會成為更為積極的個體。
測試一下你在社會認可方面的品質:
是否
1.你能輕松地結交新朋友嗎?
2.你能心態(tài)平和地對待自己在交往圈子中的地位并且表現(xiàn)得很優(yōu)秀嗎?
3.你能始終為了保全他人的面子而不對他人作出評論嗎?
4.你總能順利地避免爭吵嗎?
5.你是否非常善于表達自己,知道如何讓朋友知道他所熱衷的事你其實也很關心?
6.你是否會和你熟悉的人談些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事情,例如,周年紀念日和其他特殊事件,或者說,你對此有一定的了解?
7.你會定期接受邀請參加男女兩性的聚會嗎?
8.你是否盡可能多地參加你覺得應該參加的俱樂部和其他社團?
9.你樂意并且會不失時機地向他人提起你的朋友的優(yōu)點和成就嗎?
10.如果你卷入了一場爭論,你能控制自己不發(fā)脾氣,努力弄清對方的立場嗎?
11.你是一個能夠充分融入談話中的健談的人嗎?
12.在所參加的俱樂部和其他組織中,你是否做到了盡可能地活躍?
13.你是否能耐心地容忍他人的怪異習慣和不穩(wěn)定的情緒?
14.你是否有足夠多的朋友讓你覺得很滿意?
15.在有異性參加的活動中,你是否會感到局促不安?
16.你是否會征求朋友和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17.即使在不方便的情況下,你是否能想方設法地幫助他人?
18.你是否總能履行諾言?
19.對你朋友的行為、孩子及相關活動,你是否表示認同?
20.你是否始終避免使用嘲諷和貶低的表達方式?
21.你是否自信自己是一個受異性歡迎的人?
22.你是否能夠盡量避免批評別人,就像你不愿被人批評一樣?
23.你是否總是對自己不滿和抱有偏見?
24.你是否能率先行動同那些你認為值得進一步交往的老朋友重修舊好?
25.你能主動建議你的朋友參加你們或者大家都喜歡的活動嗎?
26.你能體諒地接受而從不刻意打聽別人的隱私嗎?
27.你是一個快樂的人嗎?在你不高興的時候,你是否能在別人面前克制自己而不表現(xiàn)出憂郁和自我憐憫呢?
28.你是否會很謹慎地從不把友誼強加給別人,或把友誼視為理所當然?
29.當你喜歡他們,你會用言語、行為或者態(tài)度來表達你的想法嗎?或者三者都有?
30.你是否充分認識到了別人同你一樣渴望得到感激——表達出來的感激,而不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而且你也是這樣做的?
31.你會常常主動提議大家去看演出,去參加聚會或者去探險嗎?
32.你是小組中新活動的發(fā)起人或者發(fā)起人之一嗎?
33.聽到好笑的事情,你能比大多數人先笑么?你是否會常常最先講出一個十分精彩的笑話呢?
34.你是否會大膽地接受變化、新活動、新興趣和不同尋常的事?
35.你是否會成為建立某一組織、開創(chuàng)一項事業(yè)并努力把它辦好的人呢?
36.你是否愿意在小事上主動幫助他人?
37.你是否自愿加入或者迅速接受委員會成員的身份?
38.你是否非常熱心地支持社團的活動,而不僅僅是抱著平靜接受和溫和合作的態(tài)度?
39.你是否比你的同伴膽子大一點,更愿意冒險?
40.在組織的會議或非正式團體會議上,你是否會第一個發(fā)言或者第一批發(fā)言?
肯定回答的數量多少表明了你獲得的社會認可度的大小。這類測試不能說具有絕對的科學準確性,但這些問題是基于心理學家和人際關系專家們對社交品質方面的分析和實驗得出來的。
如果你有18個否定答案,那么你可能剛好及格。你也許有某種領導者的潛質,但即便這樣,你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親密的朋友很少,志趣相同的交往對象不多,這些都讓你無法滿意。如果你的否定回答只有10個,那么我要向你表示祝賀。
積極的人會仔細研究否定的原因,采取措施變否定為肯定。他們還會核查肯定回答,并通過具體的方式方法,保證回答是絕對準確的。
提醒:如果你恰巧有30多個問題選了“是”,也不要覺得你肯定已經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認可度,你可能對自己過于寬容了,或者還沒有核準答案的準確性,獲得有力的證據支持。
為什么有的人在社交中受歡迎,有的人卻成為無足輕重的失敗者呢?這方面的書籍和文章鋪天蓋地。在這些研究中,幾乎一成不變地強調了持歡迎的、和藹的、非對抗性的和友好的態(tài)度的可取之處,但都沒能解釋清楚為什么有些人可能具備了這些品質,仍然在社交群體中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旁觀者。我認為,在研究一個人如何能在社交場上更加成功的問題上,位于丹頓的北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心理學家莫勒·E.波尼博士在同代人中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六年多來,波尼博士對社交場上成功者和失敗者的性格特點進行了科學研究。研究表明,除非你的社交圈公認你是積極的,否則你很可能因循守舊,社交能力一般。
“很清楚,一個人為了贏得朋友必須友好。”波尼博士聲稱,這一點和阿爾伯特·愛德華·維格曼博士在他著名的研究報告《幸福的新技巧》中所說的一樣。“有一則諺語說:‘如果你想擁有朋友,就要先成為朋友。’可這只是一個對了一半的真理。在我的研究中,有一些人十分友善,最后卻被他們的朋友所拋棄。
“前面我說友善,意思是說,這些人都很慷慨,善良,助人為樂,急于討好別人,禮貌和體貼他人,總之,他們是那種好人。不論孩子還是成人,他們的問題在于自身缺乏很強的個性,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想受到歡迎,必須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圈內人。
“通過研究我發(fā)現(xiàn),一個人容易為人接納,不是因為他具有一種或幾種通常被認為是必要的贏得友誼的性格特征,更多地是因為他這個人以及他對所屬群體所作出的貢獻。即使這個人在很多方面都讓人討厭,比如他飛揚跋扈或者不修邊幅,可如果他有著強烈的進取心,對所屬群體的成功具有很大的作用,他仍可能成為圈里一名受歡迎的成員。這絕不是在泛泛地空談。”波尼博士繼續(xù)說道,“以我兩個學生為例來闡述這個觀點吧。第一個是男孩唐納德,智商只有80。他可能根本無法讀完高中,但我打賭他的人生一定會有所成就。
“他在校的成績非常差,但在我的研究中,他連續(xù)兩年位列最受歡迎學生組。的確,他性格開朗,為人友善,不過,這并不是全部,這還只是他受歡迎的、社交上很成功的原因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他總是留意什么時候可以為周圍的人幫忙。班級表演時,他拉窗簾;主動做跑腿兒的活兒;照顧班級里的公共寵物;在操場上出色地為班組服務;還時常為解決團隊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提出有用的建議。
“此外,唐納德盡力影響其他兒童能夠公平地做游戲,在節(jié)目時間保持安靜,一起做好學生。他有令人愉快的個性。而且他為人正直,并為集體利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現(xiàn)在我來談聰明的女孩海倫,這個例子非同尋常——她智商很高但社會認可度卻很低。海倫是我第五檔和第六檔中人氣最低的一個孩子。”為什么像這樣聰明的女孩不能贏得社會的認同呢?有時,他們性格中確實有拒絕社交的特點,但是海倫并不反對社會交往,她不過是缺乏社交的技巧和目的而已。她從來不會為集體做任何事。她的功課雖然做得很好,但很少在課堂討論中發(fā)言。在操場活動中她很被動,其他事情上也從來不積極主動。她的老師提起她時說:“她對集體不感興趣,其他人很少注意她。”“現(xiàn)在,你們看到了,即使智商很低,唐納德的生活可能永遠都不會出問題,他也永遠不會成為社交集體的累贅。可對于海倫來說,雖然智商很高,毫無疑問,生活中已經開始出現(xiàn)麻煩了。并且這樣的人幾乎總是如此。我們的社會可以從哪一種兒童身上獲得更多的回報呢?難道不是唐納德會獲得更多的機會、更大的社會財富,成為更加幸福的人嗎?
“我們必須放棄這樣的想法:一個人要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成功者一定要善于交際,為人友好。我的幾個孩子在社會認可度上連續(xù)6年排在前面,但他們并不善于交際。按照榮格的理論來定義的話,他們是內向的人。之所以他們會有很多朋友,在社會交往中獲得成功,只是因為他們有積極的人格,例如,勇敢、進取精神、領導能力和真心為社交團體謀福利的興趣。
“如果你對自己的社交圈不感興趣,圈子中的人也不會對你感興趣。不管你表現(xiàn)得多么善意,他們會干脆不理會你,因為你缺乏進取心。你沒有敵人,但這不意味著你有很多朋友。很多和善的人既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
“孩子,還有家長,都應該懂得贏得朋友的藝術并不在于幾個簡單的招數和姿態(tài),而在于獲得各種能力,并培養(yǎng)強大而積極的人格特質。一個人如果不積極地行動起來,讓社交群體看到他在為共同的利益做事,他是不會贏得朋友的。在我看來,這將是家長、教師、專業(yè)咨詢師乃至所有青年人最重要的一課。
“如果你希望受人愛戴,廣交朋友,成為一個快樂的、善于自我調節(jié)的和有影響力的人,那么你一定要行動起來,其實做一個了不起的人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