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近幾年,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老舍在北京師范學(xué)校的成績單,顯示老舍先生兒時的數(shù)學(xué)成績實際非常優(yōu)秀。從老舍先生對子女的教育上可以看出,他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并不苛求。1942年,老舍先生在一封家信中曾寫道: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要強于一個貪官污吏。他只希望孩子身體健康,長大后當個誠實的勞動者,沒有必要時時處處成為“強者”,只需保持一顆平常心就足夠了。毋庸置疑,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但不能忽視了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不能對孩子的要求太過苛刻。孩子剛剛斷奶,就要求他自己拿勺子吃飯;孩子剛剛學(xué)會說話,就教他閱讀古詩;孩子上學(xué),要求他必須考第一名……要知道,成長期的孩子喜歡嘗試新事物,但他們又特別害怕失敗。如果一個剛?cè)雽W(xué)的孩子被要求只能考第一名,那么,孩子接受到的暗示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這種暗示的影響下,孩子就會變得十分懼怕失敗,對于這些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并不是鼓勵,而是一種壓力。也許他們曾多次體驗過成功,但因為父母的這種教育態(tài)度,他們對“失敗”持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因為這種敏感,他們會把失敗的感覺放大,會對失敗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往往在這種恐懼感的驅(qū)使下,孩子常常會拒絕嘗試新事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封閉自己,在學(xué)習(xí)中變得被動、消極。事實上,并不是父母的期望越高,孩子就會按著父母所期望的那樣成長。有時,父母對孩子持有過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連愛因斯坦小時候都還做不好一個泥板凳呢,父母又何必過分去苛求孩子呢?在對待孩子的學(xué)習(xí)上,父母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孩子在學(xué)習(xí)中才會更有信心,更有積極性。4。
4.淡化孩子的失敗
如果父母把一次孩子偶然的失敗看得太重,那么,失敗就成了給孩子心理施加壓力的包袱。這包袱會越背越重,越背越大。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自我恫嚇的心理習(xí)慣,把用來學(xué)習(xí)的腦細胞擠得沒有時間興奮、沒有時間思考了。
有一天,我和沐沐去公園游玩,當時看到一件事,令我很受啟發(fā)。我們當時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見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在公園里玩耍。突然,孩子不小心被路邊的一塊小石頭絆倒了,趴在了小路的中間。孩子剛開始還沒有哭,只是很委屈地皺著眉頭,撇著嘴巴。但是,孩子的母親看到孩子摔倒了,急忙拉起孩子,忙不迭地問孩子哪里摔壞了。一邊詢問孩子,還一邊用力地跺著那塊絆倒孩子的小石頭罵道:“踩死你,踩死你!讓你絆倒我家寶寶!“孩子本來還沒有哭,但看到媽媽憤怒的表情,立刻嚇得大哭起來。其實,孩子并沒有感覺到跌倒是多大的事,反而是母親過激的反應(yīng)讓孩子感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事實上,是母親的行為加深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才讓孩子大哭不已。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它告訴我們:當孩子失敗時,要淡化失敗。否則,像上文中的那位母親那樣做,只會讓跌倒的孩子加深恐懼,從而變得裹足不前。而心理專家的一個實驗,同樣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實驗是這樣的:先把孩子分成三組,然后問他們一連串同樣的問題:第一組—孩子回答對了,就告訴他們對了;回答錯了,就告訴他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