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電器商店何以聚集起數百億資財?多年來,外界一直對黃俊欽、黃光裕兄弟二人巨額財富的來源質疑不斷,國家公安部的調查確已佐證,在金融系統內,黃光裕編織了一張復雜的關系網,民營的“新恒基系”和“鵬潤系”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嚴重違規(guī)甚至違法獲得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的信貸支持。
2006年11月1日,黃俊欽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資產被查封,銀監(jiān)會參與摸查新恒基系及黃光裕所控鵬潤系的整體銀行貸款和負債,起因是黃俊欽早年貸款方面存在嚴重違規(guī)操作,黃光裕也被一起調查。
種種事實表明,如果沒有牛忠光,首富黃光裕的命運可能就會驟然轉折。
筲 偷梁換柱
事件起源于1995年,與弟弟黃光裕分家后轉戰(zhàn)房地產業(yè)的黃俊欽,突然對北京市北三環(huán)東路邊一塊地發(fā)生了濃厚興趣。這個叫靜安中心的樓盤項目,正是由靜安公司進行開發(fā)的。靜安公司由外資身份的靜安物業(yè)(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靜安控股)和北京一家國企持有,外資持股六成,公司擁有北京市北三環(huán)東路靜安中心地塊。由于此時的京城房地產市場很不景氣,靜安地塊無力動工,外方股東欲有意轉手。
黃俊欽覺得大好機會來了,于是迅速與靜安控股董事長鄧南威取得聯系,想要接盤靜安控股全部股份。為了維持該項目的“合資性質”,交易改由境外注冊的香港捷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香港捷成)先行接盤,而香港捷成實為黃俊欽的私人公司。
1995年6月,黃俊欽等人以首創(chuàng)集團下屬新恒基公司的名義,接盤靜安控股全部股份,作價為1800多萬美元,雙方順利簽約。
1800多萬美元,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上哪兒去籌集到這么一大筆款子呢?精明的黃俊欽想出了奇招:先自找建設資金,進場施工,在靜安中心大廈建成后,以相應樓宇面積折抵股價款,屆時方予辦理靜安控股的股權過戶手續(xù)。
1995年下半年,靜安中心破土動工,但資金很快告急,黃俊欽等人四處尋求銀行貸款時,找到了時任中行北京分行行長的牛忠光。牛忠光在金融界浸淫40年,人脈熟稔,頗有神通。
據說,黃俊欽之所以有緣搭上位高權重的牛忠光,完全有賴于一位叫雷瑛的北京女商人的牽線搭橋。雷瑛時年48歲,在北京開有多家公司,一直與牛忠光過從甚密,所以牛忠光對雷瑛及其介紹上門的黃俊欽頗為照顧。
1997年,在牛忠光的安排下,黃俊欽和于星旺等人偽造靜安公司執(zhí)照、董事會決議及法定代表人鄧南威的簽名,以靜安公司名義向中行北京分行貸款,順利地得到了5筆貸款,總計折合人民幣2億余元。
上述貸款主要轉入香港捷成賬戶,后者再以投資款名義注入靜安公司,另有一部分轉入私人賬戶;直到1998年底,靜安公司實際大股東鄧南威、梁湖南二人方才知道上當。
令兩位股東氣憤的是,在這一涉嫌騙貸案中,中行明明知道誰是靜安公司的所有者,卻沒有在發(fā)放貸款前核對借貸人的一切原始證照。對此,鄧、梁兩人非常氣憤。在他們看來,上述貸款發(fā)放絕非銀行工作人員的疏忽,而是中行北京分行與黃俊欽等人的共謀。
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騙貸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蛘咭云渌椒?,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自然人犯本罪的,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如此風險之下,黃光裕兄弟,為何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黃光裕是一個有賭性的人,他本人的豪言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我做事的習慣,方向一旦明確,大概都想好,應該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p>
自1998年底起,因為黃俊欽一直賴賬不還,靜安公司就開始起訴黃俊欽,但都被黃俊欽花錢擺平。鄧、梁的起訴屢次被駁回,此事傳到國際上,被西方多次攻擊報道,成為中國官商、法商勾結的笑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此后,黃俊欽的生意愈做愈大,錢越賺越猛,后來他干脆又將幾筆貸款的借貸人變更為新恒基,準備徹底賴銀行的貸款不還。
2006年10月30日,京城某財經雜志率先披露“黃光裕兄弟向中國銀行惡意騙貸而正協助調查”的傳聞,隨即銀監(jiān)會參與了相關摸查,摸查目標是“新恒基系”及黃光裕所控“鵬潤系”的整體銀行貸款和負債。包括黃氏兄弟在內的29人以及“兩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單。
這次立案調查的由頭,就與1997年發(fā)生的那筆中行貸款案直接相關。此次調查中可知的較早一筆問題貸款,由中行北京分行在1997年6月貸出,當年共貸出1.6億元人民幣及1027萬美元。貸款人名義是北京靜安物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下稱靜安公司),實則由黃俊欽操控。
據查,黃俊欽利用與牛忠光等人的關系,不斷以不同公司名義繼續(xù)向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大肆貸款,在短短三四年里,就又套出十幾億元,其中大部分既不付息,又不還本,這些資金既構成了20世紀90年代黃俊欽兄弟創(chuàng)業(yè)期的“第一桶金”,在2000年之后也繼續(xù)支撐其擴張。這些貸款構成中行北京分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資金的最終去向至今尚未調查清楚。
據參與調查的人提供的消息說,對這些資金去向的調查難度頗大。因為貸款大多以看似毫不相關的公司名義貸出,貸款用途也大多含混,其中更有大筆的無抵押貸款。這些貸款在“鵬潤系”和“新恒基系”的龐大網絡中頻繁調轉,光是一個鵬潤,就開立了上百個賬戶,查賬就像走迷宮。
初步調查顯示,有部分資金被打入眾多證券賬戶,更多的資金被轉出境外。2004年中國銀行啟動股份制改造,大量剝離不良貸款,才開始落實上述問題貸款的真實債務主體。
筲 貸款去向
官方初步調查顯示,至少有13億元的問題貸款在鵬潤和新恒基之間密切流動,最終流向境外,形跡可疑。
1998年初,不待靜安中心竣工,黃俊欽等人就又上演了一出“空手套白狼”的好戲。他們再次采取篡改靜安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中法定代表人的手段,偽造“預售契約”,將在建中的靜安中心首層、二層共計2237平方米的樓面,贈予雷瑛全資持有的香港中怡集團有限公司。
隨后,雷瑛以中怡集團名義,將上述兩層樓面作價1.17億元租賃給中行北京分行,租期50年,用作中行北京分行靜安支行的營業(yè)場地。這一昂貴的租價,相當于每平方米5萬余元,甚至高出當時樓價數倍。盡管靜安中心遠未竣工,但雙方租期卻始自1998年,中行北京分行分數筆將1.17億元租金悉數付給中怡。事實上,中行靜安支行并未在1998年搬入,而是延遲至2003年才搬進靜安中心辦公。
1999年下半年,靜安中心落成,但黃俊欽遲遲不按約定向外方股東交付樓面。盡管靜安公司股權因此不能交割,但黃俊欽事實上控制了這家公司,儼然以一個主人的身份主持樓宇的租售業(yè)務。
而此時此刻,靜安公司兩位外方股東氣得無話可說--靜安中心大廈早在1999年下半年即已建成發(fā)售,黃俊欽及其新恒基理應回籠巨額資金,而直至2005年末,黃俊欽才向鄧南威、梁湖南兩位股東支付1500萬美元,將靜安控股股權過戶至自己名下。與此同時,中行北京分行貸給新恒基用于開發(fā)靜安中心的近億元貸款,也遲遲不見歸還。
在中行北京分行的不良資產剝離中,將黃俊欽兄弟歷年來以其他公司名義貸出的部分貸款明確至鵬潤和新恒基系公司的名下,列為可疑類資產。這部分貸款總計4億余元,此時,退居二線的牛忠光因參與籌辦資產管理公司,居中運作,將上述約4億余元貸款作為不良資產出售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賬面資產計價僅23%。
2005年,信達曾將上述4億余元不良貸款單獨打包出售。四家競標者中,有兩家公司與黃俊欽兄弟密切相關,有消息說其法定代表人均為其母親。其中一家公司以賬面資產40%的價格中標,據稱中標價與標底相差無幾。
據了解,這4億余元可疑類貸款既無授信,也無明確抵押物,貸款用途不詳,長年不能收回,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能接的人只有黃俊欽兄弟自己。
一旦黃俊欽兄弟以4折價格順利購回這個資產包,就等于用一個多億抹平了四個多億的問題貸款,這筆資產將被天衣無縫地平賬。
幸得靜安公司原股東舉報,銀監(jiān)會叫停,否則,國有資產就這樣白白地流失掉了。
在中行北京分行案調查中,包括了對當初將4億余元壞賬剝離的追究。個中邏輯不難理解--既然貸款的最終債務人是黃俊欽兄弟,而后者近年來已積聚了億萬財產,為何還要久欠不還區(qū)區(qū)4億余元貸款?中行北京分行為何要將其作為壞賬剝離?
2006年國慶前夕,原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行長、中國銀行董事牛忠光被逮捕,39歲的黃俊欽和37歲的黃光裕,也被公安部立案調查,最終因獲援手僥幸過關。
牛忠光案直接涉及黃俊欽。據相關司法材料,黃俊欽及其公司通過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證明文件以及產權證明作擔保,從中行北京分行詐騙貸款,且數額巨大,應構成金融詐騙罪中的貸款詐騙。
根據現行法律,貸款詐騙罪最高可判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全部財產。由于刑罰與經濟處罰均可謂重刑,據稱此為律師重點辯護的方向。
經過2006年國家有關部門的一輪“外科手術”,尤其是中國銀行總行董事牛忠光被抓,黃光裕在金融系統中最通暢的關系網已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