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突然出現(xiàn)也使太子吃了一驚。
皇上自從重新登上寶座之后很少離開過大明宮,也許是在他母后武則天當朝時生活得太緊張了,他眼下全部的生活內容似乎只有一個--全力放松自己的身心,使自己過得快活一些。至于政事,有能干的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替他操心。
皇上制止了太子傳喚太子妃前來侍候,只留下他們父子二人在殿中。
"三郎,"太子行三,所以皇上如此喚道,"你還記得去年的上元節(jié)么?"
"是的,父皇,孩兒記得。當時中宗皇帝出關送金城公主遠嫁吐番,父皇為了避嫌自請為先行大臣,沿路辦差。那時孩兒還在潞州任上,無日不思念父皇。"
"你是個孝順的孩子,這我知道。不過父皇也很難哪!"
太子突然跪倒在皇上面前,哽咽道:"謝謝父皇,請父皇收回成命,傳旨還儲君之位給大哥。"
皇上笑了,聲音雖然很輕,但伏在梁上的常百興清楚地聽到了皇上的笑聲。只聽皇上道:"你起來坐下,聽我跟你說。若論仁厚無欲,你不如你兄長;若論機敏果敢,我這幾個兒子當中,則以你為第一。你的兄長是守成之才,而你卻是個創(chuàng)業(yè)的人才。在眼下這個時候,你說誰最適合繼承大統(tǒng)?"
太子未敢答言。
皇上又道:"你能不能告訴我,這天下是誰的天下?"
"是我們李家的天下。"
"錯了。這天下可能是任何一個人的天下,它曾姓劉,姓司馬,也曾姓楊,而且,就在人們都以為它姓李的時候,它卻成為武氏的天下。即使如今,你以為它單純是姓李么?"
這位皇上是個很好的教師,只聽他娓娓道來,入情入理,不急不躁地將太子引入了一個非常嚴峻的事實。伏在梁上的常百興為此贊嘆不已。
"太宗皇帝的江山是打下來的,當時天下大亂,為此死人無數(shù),血流成河。而你的江山卻不能打,如今百姓太脆弱了,經(jīng)不起戰(zhàn)亂,如果一打,這江山興許就不再姓李了。即使姓李,卻也可能不是你我的。你要有耐心,用智慧將這江山完整地演變過來。"皇上講到這里停了一停,又道,"千萬不要以為我是皇上,你是太子,你我父子可以為所欲為。如今不行。如今你我父子在位不過一年,對下既無恩,又無威,憑的是什么?只不過是太祖、太宗的一點余蔭而已。所以,要有耐心,要能忍,不怕吃苦。為了守住太祖、太宗的大好江山,就得有大智慧,哪怕走一點彎路也不要緊。有時候,彎路往往似遠實近。"
"孩兒記下了。"
常百興心想,這位皇帝與自己的兒子講話也要繞一個大彎子,不知太子聽明白了沒有。常百興自己對皇上的話也是似懂非懂。
"我這里有一本奏章,是宋璟、姚元之和張說三人聯(lián)名,要我命你監(jiān)國,將太平公主送往蒲州安置。這似乎有點操之過急,你們不妨再做一些研究。"說完,皇上起駕回大明宮去了。
見太子送駕回來,常百興突然福至心靈,方才皇上的一番話一下子使他有茅塞頓開之感。如果能夠繞上一個大大的彎子,也許就可以使自己從這件麻煩事中解脫出來,還自己一個自由之身。
想到此處,常百興摘下面罩,小心翼翼地解下背上的革囊,又將袖中領口等處暗藏著的所有危險的物件取出塞入囊中,將革囊在梁上放置安穩(wěn)。這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抉擇,而且時機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