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東漢時期曾將二十八位功臣的肖像懸掛在云臺(又稱閣臺)上以作紀念。
當時人們希望能夠把功臣的形象傳繼到以后的千秋萬代。宮里所用的材料大概是最高級的,本當可望永久保存。然而云臺功臣的肖像畫,卻一張都沒能留存下來。三國魏文帝所言“文章經(jīng)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也許是意識到繪畫尚有被焚毀之時,而文章則能經(jīng)人代代相誦,永遠流傳下去。
據(jù)載,西漢時期已有宮廷畫師,但由于當時距離此后蔡倫改良造紙術還有很長一段時期,他們一定仍是在建筑物的墻壁上或空間里作畫。
據(jù)說有一位給宮女畫像的毛姓畫師,因嫌獲得的賄賂少,故意將王昭君畫丑一些。這位畫師想必是在絹上作的畫。不過由于要畫的畫像很多,也有可能不是在絹上而是在板上畫的。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現(xiàn)存的早期作品之一。
墓中陪葬物品的清單記載在竹簡上,帛畫即對應于“非衣一,長丈二尺”的記述。長一丈二尺,按漢代尺的標準換算,為二八二厘米,而這幅帛畫僅有二○五厘米。不過如果加上懸飾等的裝飾以及下部的流蘇,長度達到二八五厘米。
據(jù)說墓中所葬女子的丈夫利蒼于公元前186年去世,利蒼夫人則比他晚幾年。她的墓室在建造時打破了其丈夫墓道的封土,這證明她確實比利蒼活得更久。
“非衣”這個詞語是個特殊用法,“非”大概通“飛”。據(jù)說人死了以后,給她穿上“非衣”,死者就能翩翩地飛往某個地方。
華蓋之上的鳳凰正準備引導死者升上天界,而華蓋之下的怪物則不甚明了,也許是風神“飛廉”,其外形是長有翅膀的長毛怪物。這是在人升天時便會出現(xiàn)的神獸。
一般認為,敦煌第285窟的《山林仙人圖》、第249窟的藻井壁畫與馬王堆帛畫有著非常相似的氣氛?!渡搅窒扇藞D》和第249窟分別是西魏和北魏的作品。5至6世紀的佛教壁畫竟然與公元前2世紀的非佛教的神仙畫如此之相似,讓人不由得驚嘆不已。
我想起這幅帛畫出土時,我在接受報社的采訪中評論說,這可是個好機會,讓想象力恢復到受儒教約束以前的那種自由奔放的狀態(tài)。
中國有“詩經(jīng)”式的世界和“離騷”式的世界??吹今R王堆帛畫,就會聯(lián)想起對回歸到“離騷”式世界的內(nèi)心召喚?,F(xiàn)在的中國,正是應當大談特談“怪力亂神”的時代。重視現(xiàn)實的精神與憧憬非現(xiàn)實世界的心情交雜在一起,大概就是中國的特質(zhì)吧。
雖說從地域上看北方更為現(xiàn)實,南方更為虛幻,然而在長期的歷史中兩者已逐漸融匯交錯。這種文化的二重結構,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中,而且似乎也成為文學等藝術門類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之源泉。
說到文化的二重結構,我想起人們常常談論的玉文化。有一種觀點認為,長江流域的文化中有很多方面以玉為主題,深受這種文化影響的人可能由于洪水等而遷往北方。
而說到玉,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金縷玉衣”。
“含蟬”是一種含在死者口中、外形像蟬的玉石,也叫“飯含”。古代的人們相信,玉具有神奇的力量,死者身上帶有玉石,就能與神保持良好的關系。當時的人們大概是這么想的:既然讓死者口含玉石,尸體就不會腐爛,那么給死者穿上用玉做成的衣服,就能更好地保護肉身。于是便出現(xiàn)了“玉衣”。
在與秦始皇關系非同尋常的呂不韋所主編的《呂氏春秋》中,有“含珠鱗施”的說法。
這個詞語指的是,讓死者口含珠玉,身披像魚鱗一樣緊密排列的玉片,形容富貴人家的厚葬。
當時人們希望能夠把功臣的形象傳繼到以后的千秋萬代。宮里所用的材料大概是最高級的,本當可望永久保存。然而云臺功臣的肖像畫,卻一張都沒能留存下來。三國魏文帝所言“文章經(jīng)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也許是意識到繪畫尚有被焚毀之時,而文章則能經(jīng)人代代相誦,永遠流傳下去。
據(jù)載,西漢時期已有宮廷畫師,但由于當時距離此后蔡倫改良造紙術還有很長一段時期,他們一定仍是在建筑物的墻壁上或空間里作畫。
據(jù)說有一位給宮女畫像的毛姓畫師,因嫌獲得的賄賂少,故意將王昭君畫丑一些。這位畫師想必是在絹上作的畫。不過由于要畫的畫像很多,也有可能不是在絹上而是在板上畫的。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現(xiàn)存的早期作品之一。
墓中陪葬物品的清單記載在竹簡上,帛畫即對應于“非衣一,長丈二尺”的記述。長一丈二尺,按漢代尺的標準換算,為二八二厘米,而這幅帛畫僅有二○五厘米。不過如果加上懸飾等的裝飾以及下部的流蘇,長度達到二八五厘米。
據(jù)說墓中所葬女子的丈夫利蒼于公元前186年去世,利蒼夫人則比他晚幾年。她的墓室在建造時打破了其丈夫墓道的封土,這證明她確實比利蒼活得更久。
“非衣”這個詞語是個特殊用法,“非”大概通“飛”。據(jù)說人死了以后,給她穿上“非衣”,死者就能翩翩地飛往某個地方。
華蓋之上的鳳凰正準備引導死者升上天界,而華蓋之下的怪物則不甚明了,也許是風神“飛廉”,其外形是長有翅膀的長毛怪物。這是在人升天時便會出現(xiàn)的神獸。
一般認為,敦煌第285窟的《山林仙人圖》、第249窟的藻井壁畫與馬王堆帛畫有著非常相似的氣氛?!渡搅窒扇藞D》和第249窟分別是西魏和北魏的作品。5至6世紀的佛教壁畫竟然與公元前2世紀的非佛教的神仙畫如此之相似,讓人不由得驚嘆不已。
我想起這幅帛畫出土時,我在接受報社的采訪中評論說,這可是個好機會,讓想象力恢復到受儒教約束以前的那種自由奔放的狀態(tài)。
中國有“詩經(jīng)”式的世界和“離騷”式的世界??吹今R王堆帛畫,就會聯(lián)想起對回歸到“離騷”式世界的內(nèi)心召喚?,F(xiàn)在的中國,正是應當大談特談“怪力亂神”的時代。重視現(xiàn)實的精神與憧憬非現(xiàn)實世界的心情交雜在一起,大概就是中國的特質(zhì)吧。
雖說從地域上看北方更為現(xiàn)實,南方更為虛幻,然而在長期的歷史中兩者已逐漸融匯交錯。這種文化的二重結構,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中,而且似乎也成為文學等藝術門類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之源泉。
說到文化的二重結構,我想起人們常常談論的玉文化。有一種觀點認為,長江流域的文化中有很多方面以玉為主題,深受這種文化影響的人可能由于洪水等而遷往北方。
而說到玉,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金縷玉衣”。
“含蟬”是一種含在死者口中、外形像蟬的玉石,也叫“飯含”。古代的人們相信,玉具有神奇的力量,死者身上帶有玉石,就能與神保持良好的關系。當時的人們大概是這么想的:既然讓死者口含玉石,尸體就不會腐爛,那么給死者穿上用玉做成的衣服,就能更好地保護肉身。于是便出現(xiàn)了“玉衣”。
在與秦始皇關系非同尋常的呂不韋所主編的《呂氏春秋》中,有“含珠鱗施”的說法。
這個詞語指的是,讓死者口含珠玉,身披像魚鱗一樣緊密排列的玉片,形容富貴人家的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