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個容納100多人的宴會廳里,喬衛(wèi)陪同北京市委領導看望華僑。晚宴之前,按照慣例,主人有一個例行公事的講話,喬衛(wèi)借此機會向華僑們介紹了北京奧運會籌備期間,港澳臺僑同胞踴躍為修建水立方捐款的事情:
2004年,北京市僑辦邀請70多個東南亞某國的中學生來中國參加夏令營。這個國家很貧窮,管制也很嚴,整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寥寥無幾。在那里,公民持有外幣是違法行為,警察抓你坐牢沒商量。
應邀參加夏令營的華裔孩子來自當?shù)貛姿形膶W校,年齡在13—18歲之間,得知他們經(jīng)濟窘迫,喬衛(wèi)派人專程到邊境口岸迎接他們,并陪同他們乘火車來到北京。這些孩子非常節(jié)儉,在火車上連礦泉水都舍不得買。來到北京后,喬衛(wèi)派人帶領他們逛北京的長城、故宮等名勝古跡,縱覽北京全貌,還參觀了水立方工地。當孩子們得知修建水立方的錢只有港澳臺僑同胞才能捐款時,立刻從兜里往外掏錢,你拿出10元人民幣,我拿出20元人民幣,所有的孩子都捐贈了自己的零花錢。
夏令營的生活飛似的過去了,這些學生與北京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孩子們回國時,喬衛(wèi)派人給他們買了20箱礦泉水、10箱方便面送到火車上。孩子們抹著眼淚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中國。
過了不久,喬衛(wèi)到他們的國家訪問,當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得知這一消息后,托人給喬衛(wèi)捎話兒說特別想見到他,還想請他吃飯。
喬衛(wèi)說:“吃飯就不必了,但我一定見你們!”
在一個富有異國情調(diào)的會所里,檀香木發(fā)出淡淡的幽香,大象的木雕格外醒目,寓示著吉祥如意。喬衛(wèi)熱情會見了這些華裔孩子。孩子們嘰嘰喳喳商量了一陣,一個孩子用不流利的中文說:“喬老師,我們所有參加夏令營的人都為水立方捐款了。捐贈之后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我們感到很自豪!”
聽了這話,喬衛(wèi)的鼻子一酸,這些孩子在火車上連礦泉水都舍不得買,卻踴躍為奧運場館捐款。這不在于錢的多少,而在于孩子們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后來,胡錦濤總書記參觀水立方工地時,國家游泳中心總經(jīng)理康偉向總書記匯報了這件事情。胡錦濤總書記說:說實話,國家發(fā)展到這一步,國家拿出這10個億是沒有問題的。為什么還要接受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對水立方的捐款呢?就是要通過這件事把大家的愛國心凝聚起來。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的參與和支持,為我們成功舉辦奧運會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辦好!
喬衛(wèi)覺得:為奧運會場館捐款之所以這么順利,決不是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港澳臺僑同胞愛國心強烈,祖國的飛速發(fā)展使他們揚眉吐氣引以自豪,自愿地為祖國做奉獻;二是很多領導人親自出馬做工作;三是自己的同事們盡心盡力地投入。全國政協(xié)主席賈慶林多次接見為奧運場館捐款的港澳臺僑同胞。統(tǒng)戰(zhàn)部、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臺辦的領導十分重視關心這項工作的進程;外交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與海外華僑聯(lián)系密切,大使、總領事等外交官親自上陣介紹情況。
2005年,陳玉杰以國務院僑辦主任的名義向海外所有華人社團發(fā)出“公開信”,倡議海外華僑華人踴躍為水立方捐款;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主持過多次會議聽取港澳臺僑同胞為水立方捐款事宜;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多次過問接收海外捐款的情況;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統(tǒng)戰(zhàn)部尤蘭田部長幾次親自帶團出訪到海外做工作;北京市劉敬民副市長只要會見港澳臺僑同胞談起奧運會,必講水立方的捐款;北京市主管僑務的孫安民副市長只要出訪,必定帶齊材料,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北京市統(tǒng)戰(zhàn)部、臺辦、僑聯(lián)、臺聯(lián)、致公黨,還有人大、政協(xié)和政府的20多個部門的領導身體力行地做工作;連北京市的區(qū)長出訪,都要帶著給水立方捐款的材料出去。得道多助,眾人拾柴火焰高,來自四面八方的聲援給了喬衛(wèi)很大的支持。
為奧運出一點力,為祖國盡一份心,成為眾多港澳臺僑同胞的共識,每一天都發(fā)生著許多令我們感動的捐贈故事。一天,北京市僑辦收到一筆來自匈牙利的匯款,一個匈牙利華人社團女僑領把全家二三十口人組織起來,每人捐100美金,還在一張信紙上密密麻麻寫了一串捐款人的名字。
在眾多的中文名字里面,夾雜著一個英文名字。原來,女僑領的兒子娶了個洋媳婦,沒有華人血統(tǒng)。北京市僑辦的同志把這個洋媳婦寄來的100美元捐款及寄這100美元所需的手續(xù)費一并退還回去,同時,還給女僑領全家寄去了捐贈證書。
退還這樣的錢,北京市僑辦的同志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慢慢地,他們把這件事情淡忘了。誰知,過了一段兒,女僑領專門來到北京找喬衛(wèi):“喬主任,為捐款的事,我們家里產(chǎn)生矛盾了。”
喬衛(wèi)笑著問:“啥矛盾?”
女僑領說:“我兒媳婦是匈牙利人,按照規(guī)定不能捐款,可兒媳婦的女兒有華人血統(tǒng)可以捐款。別看我這個小孫女才四五歲,不會說中國話,可她天天舉著個捐款證書在媽媽面前窮顯擺,一口一個‘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把她媽媽氣哭了。你說給我兒媳婦弄個假名捐款行嗎?”
喬衛(wèi)說:“這事兒我可不能做主,我請示一下吧?!?/p>
喬衛(wèi)是個特別認真的人,馬上就請示北京市領導。領導答復說:“華人家庭成員允許用中國的姓名參加捐款?!?/p>
喬衛(wèi)立刻把這個消息轉(zhuǎn)告女僑領,女僑領高興得心花怒放。她的洋兒媳婦拿到捐贈證書后也開心地向自己的小女兒顯擺起來:“我也是中國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