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后悔錄》[21]是東西最新發(fā)表的長篇小說,也是東西在小說寫作上的一次飛躍。它寫了一個叫曾廣賢的人,這個人本性善良、膽怯,可是,他的一生好像都在為難自己,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最終都使自己后悔,他的一生也為這些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自己一不小心將父親的情事“泄密”出去,父親遭受殘酷迫害,三十年不和他說話,母親死于非命,妹妹失蹤了;因為一時沖動,闖進了漂亮女孩張鬧的房間,雖然什么事也沒發(fā)生,卻得了個“強奸”的罪名,身陷牢獄多年;因為對感情和性愛抱著單純、美好的想像,他失去了一個又一個對他示好的女友;因為被張鬧的一張假結(jié)婚證所騙,他多年受制于她,等到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jīng)人財兩空;一個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性充滿熱情的人,卻一直沒有享受過真實的性愛——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不知道為什么,這些年來,只要我的邪念一冒頭,就會看見女人們的右掌心有黑痣,就覺得她們要不是我的妹妹,就是我妹妹的女兒。我妹妹真要是有個女兒,正好是你這樣的年齡,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都四十好幾了,都九十年代了,也沒敢過一次性生活,就害怕我的手摸到自家人的身上?!彼?,曾廣賢最后為自己總結(jié)到:“我這一輩子好像都在挖坑,都在下套子,挖坑是為自己跳下去,下套也是為了把自己套牢。我都干了些什么呀?”
曾廣賢其實是一個生活的受害者。然而,一次次受傷,一次次錯過,他都不抱怨現(xiàn)實,也沒有想去報復誰,而是一味地承擔責任。他的“后悔錄”,反思了自己一生中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沒有將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責任推給別人,而是全部由自己承擔了下來。即便是面對張鬧的“陰毒”,她不愿意在離婚報告上按手印、簽字(不離婚他就不能和自己喜歡的女人結(jié)婚),他也沒有怨恨她,相反還責怪自己為什么不跪下來求她,“跪一次不行就跪兩次,跪兩次不行就跪三次,這么一次次跪下去,她就是木頭也會流淚,就是鱷魚也會簽字。也許我跪了一百次,她也不一定感動,但是我并沒有跪呀,既然沒跪又怎么知道她不會感動呢?我為什么不跪下來試一試?要是那時我能拿到她按手印的離婚報告,就可以回過頭去娶陸小燕。小燕嘴巴上說只等我一個月,其實她等了差不多四年才嫁給胡開會?!薄茱@然,這是一個軟弱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軟弱的人,卻扛住了這個世界所施加給他的所有重壓,他不僅沒有被這些重壓壓垮,反而因為承擔了所有事情的責任,而獲得了一種靈魂的自尊。
曾廣賢肯定是近幾年來中國小說中最有個性、最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一。東西在這部小說中建立起來的敘事倫理,就深刻地體現(xiàn)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曾廣賢這個人物的心靈世界里。誰都知道,曾廣賢受了許多委屈和錯待,但東西最成功的一點是,他沒有像林語堂“幫蘇東坡本人憎恨王安石”那樣,去幫曾廣賢憎恨那些傷害過他的人。他和曾廣賢一道,饒恕一切,承擔一切,將一切來自現(xiàn)實的苦難和重壓,都當作是生活對自己的饋贈。這樣的承擔,就是一種生存勇氣。它超越是非和善惡,承認在現(xiàn)實中,并不分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大家都是生存的人——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曾廣賢原本是一個渺小的人物,但因為他承擔責任,他的生存就變得真實而高尚?!逗蠡阡洝贩路鹪诟嬖V我們,小人物承擔個人的命運,跟英雄承擔國家、民族的命運,其受壓的過程同樣值得尊敬。
“后悔”對曾廣賢而言,卻是一種自省。不過,這樣的自省,并非要把曾廣賢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要讓他更堅定地成為現(xiàn)在這個人。對此,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一段話,似乎說的正是曾廣賢這樣的人:
你永遠無法變成另一個人,即使你有時間有信念去變成另一個人,你還是絕對不愿意變成另一個人;即使你愿意,你仍舊一步也不肯走,因為事實上或許沒有什么好讓你去改變的。而且最本質(zhì)的東西和最終的結(jié)果是,所有這一切都是高度發(fā)達的意識的正常法則和基本法則的結(jié)果,是直接源于這些法則的慣性的結(jié)果。因此,不僅你無從改變什么,更重要的是,什么事情你都無從下手。[22]
曾廣賢的“后悔”,并無改寫自身生命痕跡的愿望,他只是在通過“后悔”這種靈魂敘事的形式,達成和自己、和親人、和周圍的人以及和世界和解的愿望。在過去的歲月里,他和別人、和世界之間都積怨太深,因此,他的“后悔”,更多的是精神和解,是為了化解積怨——也包括化解自己內(nèi)心的積怨。從這個角度說,《后悔錄》中的靈魂敘事,也兼具“偉大的審問者”和“偉大的犯人”這雙重身份,所以它能觸及到深處的靈魂。不過,曾廣賢的“后悔”純粹是中國式的一次自我追問,它以自言自語的形式出現(xiàn),因為沒有傾聽的對象——雖然它的“后悔”是在父親面前說的,但由于他的父親一直處于昏迷之中,這意味著傾聽者還是缺席的。這種“后悔”和西方式的“懺悔”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懺悔”是面對神的一次悔悟,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神都是傾聽者、審察者和赦免者。在神面前,一個人之所以懺悔,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曾經(jīng)犯罪,它更內(nèi)在的含義應(yīng)該是,承認自己的生命有欠缺,承認自己有罪,為此,他感到內(nèi)疚,繼而萌發(fā)出改寫自己生命痕跡的愿望;另一方面,一個人懺悔,也表明他相信在每個罪人之上,有一個絕對公義的價值尺度,像大光一樣照著每個人,使你一切的罪惡都無處藏身。前者是對自我的認知,后者是對更完全的生活的想像。因此,這樣的懺悔總是和一個公義的、良心的尺度相聯(lián)結(jié)?!逗蠡阡洝返臄⑹聜惱?,并不指向這么深遠的“懺悔”,它只是通過“后悔”說出自己的想說的話,從而在靈魂的自尊中,奠定生命重新開始的基礎(chǔ)。
《后悔錄》是一部重要的小說,它激發(fā)起了我追溯中國小說敘事倫理的沖動。在這部小說中,有著足夠廣闊的靈魂視野,有仁慈而平等的目光,有“好玩之心”,有生之喜悅和生之悲哀的相遇,有超越善惡的、溫暖的同情心,有“偉大的審問者”和“偉大的犯人”同時并存的精神維度——總之,它見證了一種新的敘事倫理,并讓人想起由曹雪芹、魯迅、張愛玲等人所代表的偉大的小說傳統(tǒng);這樣的寫作及其可能性,在當代是值得引起重視的。
2005年5月22日,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