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英國人的禮品(7)

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 作者:張宏杰


然而兩年過后,風云突變?!霸?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當他(洪仁輝)再次到達寧波時,中國人先讓他等著,然后沒收了他半船的貨物,并不作任何解釋就收繳了船上的所有火炮?!保ā秲蓚€帝國的撞擊》)

原來,頻繁到達的英國船只讓地方官很不安。他們上報了皇帝。

乾隆皇帝立刻警惕起來。

雖然重新啟用寧波等港口,會給浙江經(jīng)濟帶來推動,但是卻給帝國的管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清代統(tǒng)治者每以“漢人難治”,而江浙一帶的漢人又是整個漢地最難擺弄的。多開一個通商口岸,就讓他們多了一個里通外國的窗口。所以經(jīng)過權(quán)衡,皇帝向地方官員下達諭旨:“向來洋船進口,俱由廣東之澳門等處,其至浙江之寧波者甚少……于此復又多一市場,恐積久留居內(nèi)者益眾。海濱要地,殊非防微杜漸之道……蓋本地牙行及通事人等,因夷商入口得從中取利,往往有私為招致者。此輩因緣覓利無有已時;即巡邏兵役人等,亦樂于夷船進口抽肥獲利。在此時固不過小人逐利之常,然不加禁止,誠恐別滋事端,尤當時加體察。”(《清高宗實錄》)

皇帝發(fā)出諭旨,規(guī)定對外貿(mào)易依舊只能在廣州進行。

剛剛從直接貿(mào)易中嘗到甜頭的英國人卻不想再回頭,對于英國人來說,這個好不容易取得的突破對他們實在太重要了。

1733年,也就是乾隆即位的前兩年,英國人發(fā)明了飛梭,揭開了工業(yè)革命的序幕。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英國人又發(fā)明了新式紡車,紡織業(yè)異軍突起,帶領(lǐng)整個工業(yè)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機器的大量采用,促使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使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擺脫了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而在這一年,乾隆進行了第三次南巡。

工業(yè)革命使英國像吹氣球一樣迅速強大起來,英國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來的大量產(chǎn)品賣到世界上去。從1698至1775年,英國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因為國民的普遍富裕,英國人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需要大量的中國茶葉。而英國人也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急于把自己生產(chǎn)的紡織品、鋼鐵產(chǎn)品及其他工業(yè)制成品賣到中國。(《全球通史》)

由于十三行的限制,多年來中英貿(mào)易處于嚴重不平衡狀態(tài)。茶葉越來越成為歐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品,但問題是,貿(mào)易的本質(zhì)是交換。用什么來換取中國的茶葉?這是一個讓英國人極為頭痛的問題。英國本土的出產(chǎn),很少能通過十三行在中國打開銷路。從1786年到1829年,英國人八次把棉紡織品運到廣州,結(jié)果都銷路不佳。

英國可以為中國皇室提供一些奢侈品,但市場需要量畢竟很少。除了在蘇、浙一帶棉花歉收時賣一點印度棉花外,英國人竟然找不到能賣給中國的東西。因此,英國人只能用現(xiàn)銀來買中國茶葉。當時來廣東的英國商船,船上只有百分之十是貨物,另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現(xiàn)銀。所以在中英貿(mào)易中,英國是連年絕對的逆差。從十八世紀中葉起,白銀一直占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出貨值的90%。這樣巨大的貿(mào)易赤字他們實在承受不了,急切地想繞開十三行,親自深入中國市場,了解中國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他們不相信,在全世界都受歡迎的“英國制造”,在中國會打不開銷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