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實秋:秋水文章不染塵,京華鄉(xiāng)夢未曾休(3)

北京的紅塵舊夢 作者:劉東黎


   梁實秋:秋水文章不染塵,京華鄉(xiāng)夢未曾休(3)
  
  我很晚才讀到,在黑暗的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這位“喪家的走狗”曾有過這樣公開的言論:
  
  批評政治的報紙雜志隨時有禁止取締的危險,人民隨時有被黨部行政機關及軍隊逮捕的危險,……人民隨時有被非法征稅的危險……在中國真有自由的,只有做皇帝的,做總統(tǒng)的,做主席的,做委員的,以及軍長師長旅長,他們有征稅的自由,發(fā)公債的自由,拘捕人民的自由,包辦言論的自由,隨時打仗的自由,自由真是充分極了!可是中國人民有什么自由呢?(《孫中山先生論自由》)
  
  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數(shù)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的示威游行。梁實秋又在《憲法上的一個問題》一文中直言:
  
  假如一個政府對外只知道在睦鄰的美名之下屈服,而對內(nèi)則在建立中心思想的名義之下實行統(tǒng)制,我敢斷定這個政府是不會長久的。
  
  在一種激越憤懣的情懷里,“閑適的”梁實秋執(zhí)起如椽之筆,針砭人事,幾十年后依然撼人心弦。那些帶著風火雷電、帶著劍氣嘯聲的文字,和我們以往的印象是何等不同啊。
  
  可見,梁實秋這個自由主義作家完全不乏勇氣和胸懷。只是當昔日的論爭已成往事,時間錯置,歷史位移,在親身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流離的困苦生涯后,再回顧那許多激流中的往事,他心中是否會泛起一層望盡天涯路的悲哀?
  
  1937年北平淪陷,梁實秋因熱心于抗日救亡宣傳被日寇偵緝隊列入黑名單。他輾轉來到重慶,寫下了盡是些散淡瑣事的《雅舍小品》。所謂“雅舍”,是指抗戰(zhàn)期間梁實秋在重慶北碚和同學吳景超合買的隱居之處,“雅舍”的名字來源于吳景超的夫人龔業(yè)雅。說是“雅舍”,其實不過是山坡上的幾間茅草屋——
  
  “(它)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亂世浮生里,總有不由己意的遭遇,無可如何的妥協(xié)。梁實秋力圖保持自己超然獨立的自由主義立場,在困境中自謀心境的平和豁達,追求一種雅致、幽默和富含智慧的人生。
  
  1938年9月,《中央日報》在重慶復刊,梁實秋擔任《平明》副刊主編。梁實秋在發(fā)刊之日寫了一篇《編者的話》,文中說道:“現(xiàn)在抗戰(zhàn)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zhàn)。我的意見稍有不同。與抗戰(zhàn)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zhàn)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zhàn)截搭上去?!绷簩嵡飶拇舜魃狭宋膶W“與抗戰(zhàn)無關”論的帽子。
  
  直到1986年10月13日,當時曾經(jīng)歷此事的柯靈才給了一個公允的判斷:“完整地理解前面引述的那段文字,卻無論怎么推敲,也不能說它有什么原則性的錯誤,把這段文字中的一句話孤立起來,演繹為‘抗戰(zhàn)無關論’或‘要求無關抗戰(zhàn)的文學’,要不是只眼看字,不免有曲解的嫌疑?!薄翱箲?zhàn)期間,一切服從抗戰(zhàn)需要是天經(jīng)地義,但寫作只能全部與抗戰(zhàn)有關,而不容少許與抗戰(zhàn)無關,這樣死板的規(guī)定和強求,都只能把巨大復雜、生機活潑的文化功能縮小簡化為單一的宣傳鼓動?!?br>  
  在抗戰(zhàn)期間的重慶,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當時老舍是中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的負責人,有一次,協(xié)會舉辦籌款勞軍晚會,老舍自告奮勇要說相聲。因為梁實秋也是北京人,說一口地道的北京話,老舍便請梁實秋做他的搭檔,兩人合說相聲。他們選擇了《新洪羊洞》和《一家六口》兩個段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