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世襄這樣一直走下去,他會生活得自在逍遙,但是也不會有現(xiàn)在著述等身的王世襄。
命運的轉折用一種很平和的方式徐徐鋪展。1938 年秋天,燕京大學四年學業(yè)結束后,王世襄考入了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文學院,成為一名三年制的研究生。如果他繼續(xù)以前的生活,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也會在彈指一揮間度過。
但是,1939 年春天,王世襄的母親金章因病辭世,對王世襄的人生道路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這一年,王世襄二十五歲。年輕的王世襄沒有想到剛剛五十有六的母親會突然離開,自小生活在母親呵護下的他感受到了莫大的悲痛,悲痛之后是對往日疏于學習的愧疚。
“1939 年母親去世,對我打擊很大,覺得家里這么重視我的學習,我愧對他們。于是,我開始研究畫論。燕京大學沒有美術系,我在文學院做的算是跨學科題目,學校同意了。三年獲得碩士。我一直到進研究院才開始念書?!雹偻跏老逶?jīng)對采訪他的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
王世襄對于母親的深情可想而知。他便將玩性暫且收攏,安心研究中國繪畫,以期用這種方式來緬懷母親。母親金章精通英、法兩國語言,精于詩詞翰墨,平日除了相夫教子,就是潛心于她的由筆墨色彩構筑的金魚的世界。王世襄對母親的感情非常之深,即使后來離開北平到重慶李莊,他也隨身攜帶母親的畫作和遺著《濠梁知樂集》, 并在有限的條件下整理母親
的手稿,在李莊克服重重困難第一次印刷了《濠梁知樂集》,以示對母親的追念。即使到了晚年,王世襄每每談起他的母親,依然是充滿無限眷戀之情。他甚至不顧耄耋之軀,又一次整理母親的《濠梁知樂集》《金魚百影圖卷》,在香港公開出版發(fā)行。母親的出生地在南潯,幼年時期王世襄曾于此隨母親生活過兩年,直到2004 年他依然賦詩追憶與母親在南潯的時光,詩云:“兒時依母南潯住,到老鄉(xiāng)音脫口流。處世雖慚違宅相,此身仍半屬湖州。”歲月滄桑、世事無常,但依然沒有洗去他對母親的一片深情。
王世襄將玩時養(yǎng)成的專注與執(zhí)著,用到學術研究領域,玩時的癡迷轉變?yōu)樽鲅芯繒r的刻苦努力。于是,一個潛心向學的王世襄出現(xiàn)了。憑借著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藝術素養(yǎng),他毅然選擇了“中國畫論研究”這一題目作為自己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并于1941 年獲得燕京大學文學碩士的學位。
雖然順利畢業(yè)了,但《中國畫論研究》因為涉及知識面太廣而未全部寫完。在畢業(yè)論文中王世襄僅僅論述了從先秦到宋末這段畫史,宋之后并未涉及。離開學校后,王世襄的父親鼓勵他,要他將書寫完。這之后,依靠父親的支持,1943 年王世襄完成了全書的寫作。
一部洋洋灑灑的《中國畫論研究》歷時數(shù)載,終于完成。全書共約七十萬字,是王世襄學術之路的第一本學術著作。王世襄因此也給予了極高的重視,書稿完成后,他專程請了兩位青年用毛筆謄抄一遍,并線裝成冊。
在他準備南下時,為了保險起見,他特意將書稿復制一份留在家中,將手稿隨時攜帶。《中國畫論研究》在王世襄的人生旅程中,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這不僅僅是他學術道路上的處女作,也是他人生“脫胎換骨”,從紈绔子弟到潛心為學的轉變標志?;蛟S,在這其中,也寄托著王世襄對于母親的無盡哀思。
這本書對王世襄來說至關重要,它奠定了王世襄一生的學術之路,也是他治學方法初步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意義非凡的《中國畫論研究》完成之后,卻一直未能付諸印刷,直到2002 年,經(jīng)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才得以問世。
王世襄在《中國畫論研究》的自序中寫道:“惟在編寫中,始終感到論說羅列多于分析研究,未能揭示各時期理論作法之發(fā)展,與畫家畫跡相印證,故自知欠缺尚多。只有再用兩三年時間作較大修改,始能有所提高。惟是時國難日深,已決定離開淪陷區(qū),求職謀生,修改畫論只有俟諸來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