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雄性烏鶇幼鳥和一只雌性鵝的雛鳥之間的差別再也不能更大了 --雄性烏鶇幼鳥剛出生時還沒有長羽毛,眼睛幾乎看不見任何東西,沒有方向感,沒有行走能力;但是鵝自出生之日起就披著由自己的羽毛織成的“裙子”,它們會用自己的眼睛辨別方向,幾乎是一落地它們就可以蹣跚著離開孵化自己的窩,出去覓食。著名的哲學家兼自然科學研究者洛倫茨 ·奧肯( Lorenz Oken,1779-1851)①曾經將這兩種差異極大的動物類型分別命名為“尚需在窩中喂食的幼鳥”和“即將離窩可以自己覓食的雛鳥”。
人類的嬰兒既不屬于“尚需在窩中喂食的幼鳥”類型,也不屬于“即將離窩可以自己覓食的雛鳥”類型。因為人類的嬰兒在出生之日就可以用眼睛看東西了,而不是像烏鶇幼鳥一樣,剛出生時是“盲人”--與“尚需在窩中喂食的幼鳥”不同,人類嬰兒的感官系統(tǒng)從出生時起就可以有效地發(fā)揮作用了,在所有感官中,視覺處于核心地位。從這一點來看,人類可以說是天生的“視覺動物”。①
有一個事實大家或許都知道,新生兒與“第一關系人” (通常是父母 )之間的眼神接觸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②現(xiàn)在研究人員已經搜集到了大量的資料, ③這些資料可以證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一直低估了新生兒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事實上,人類的嬰兒自出生之時起,就已經做好了與自己最重要關系人進行交流,尤其是和自己的媽媽進行交流的準備?!霸谌硕軌蚵牭降穆晠^(qū)范圍里,新生兒可以通過聲頻對聲音加以辨別,他們對聲音產生的反應也具有‘選擇性’。對于距離自己瞳孔 20厘米的物體,新生兒可以看得最清楚,這剛好是媽媽哺乳或用奶瓶給寶寶喂奶時,寶寶的眼睛和媽媽的眼睛之間的距離。 ”④眼睛是人臉的“核心”部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眼部的肌肉系統(tǒng)逐漸具有了表達思想和傳送信號的功能 --每一種面具,即使是萬圣節(jié)晚上的專用面具(這種面具緊貼在佩戴者臉上,風格各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盡最大可能讓他人無法辨認出佩戴者是誰),覆蓋眼睛的部分都會被盡可能的減少。
一個光斑在與光斑亮度相同顏色不同的背景上移動時, 15天大的嬰兒可以立刻注意到這一點,并且視線可以緊緊地捕捉住光斑 --這意味著, 15天大的人類嬰兒就已經可以區(qū)分顏色并感知物體的運動了。外形相同的物體與我們眼睛之間的距離不同,但是它們在我們視網膜上卻會呈現(xiàn)出一樣的圖像。盡管如此, 6~ 8周大的人類嬰兒還是能區(qū)分出其中的差別,不會將兩個外形相同的物體看成是同一個 --結合視差(因眼球運動而產生錯覺,認為物體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趨同現(xiàn)象(兩眼視軸間的內部角度)和橫向差異(左眼視網膜上呈像和右眼視網膜上呈像之間的細微差異) ①等手段(視覺空間深層結構原理:人的左、右眼有間距,造成兩眼的視角存在細微的差別,而這樣的差別會讓兩只眼睛分別觀察的景物有一點點的位移。人類之所以能夠產生有空間感的立體視覺效果,恰恰就是受益于這種在醫(yī)學上被稱之為視差的位移),他們推斷出自己看到的不是同一個物體。三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可以將眼睛聚焦于(或“用銳利的視線盯著”)自己視覺范圍內的任何一點 --像 F.W.德內克醫(yī)生描述的一樣,這時的孩子可以“想看見什么就看見什么”。②
人類嬰兒的感官系統(tǒng)發(fā)展得快速且健全,但是他們運動機能的發(fā)展狀況卻完全相反 --整體狀況只能用非常緩慢來描述。為此,人類的嬰兒被稱為是“次生尚需在窩中喂食的動物”。①地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種生物需要用如
此長的時間來練習“獨立自主”(完全按照字面理解這個詞,獨立自主,用自己的雙腳站立起來),學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行走”。更不用說,在有些特殊的文化群體中,大人們會用繃帶將孩子纏?。ā鞍保┗蛘呤褂闷渌愃频氖侄危ㄈ缡褂谩膀榭s床”),以此限制孩子的行動能力, ②這會讓嬰幼兒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學會站立。和學習站立一樣,“人類的嬰幼兒還需要經歷不同的生理發(fā)展階段 --開始學習走路、青春期 --直至成年。人類完成這些發(fā)展過程所需要的時間與黑猩猩幼仔相比足足多了一倍。 ”③
人們將不會走路的小孩子稱為“需要被背著或被抱著的人”。在這一段時間里,孩子最先需要認識到的事情是,他們需要緊緊地依賴周圍與他們相處的人。因為唯有依靠這些人提供的物質和情感方面的“養(yǎng)料”,他們才能夠存活。當孩子有自我行動能力的時候,上述情況就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孩子的視覺和發(fā)育成熟的運動機能相互合作,這種合作產生的后果就是小孩子的好奇心被完全地激發(fā)起來,他們輕舉妄動的機會也會增加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周圍人會因他們的行為而感到擔心,但同時又帶著好奇。周圍人與他們之間的眼神交流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表達周圍人想要表達的意思:“不要再那樣做!”當孩子圍繞著有犄角的物體來回爬走,或者做一些其他的具有潛在危險的行為時,周圍人總是會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們,用眼神制止他們的行為,以防他們受到傷害。
“寶寶在拐角處爬行:前面是自己的媽媽。如果我轉身朝相反的方向爬,她還會留在那里,張開手臂等待我嗎?寶寶總是不停地測試自己的媽媽,快爬到媽媽的面前時,他們突然轉身,看媽媽是沖自己微笑,還是使用蠻力制止自己接下來的行為。在這個爬行的過程中,寶寶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了,而不是只能依附于媽媽的‘軟腳蝦’。即使媽媽在廚房里,我也可以安然地在客廳里度過自己一個人的時光。其實,寶寶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們的心中一方面充滿了勇氣和征服欲,另一方面也還帶有恐懼。他們也會害怕接下來的冒險行動,并擔心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寶寶從小就經歷了人際交往中的基本沖突:一方面希望能夠進一步‘向外’發(fā)展,能夠不依賴于他人;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能夠回歸到大人們的懷抱。自我意識形成和思想交流之間的固有沖突是發(fā)展心理學的重要內容,這種沖突會一直伴隨著寶寶的成長過程。但是無論如何,寶寶都必須自己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至于如何克服或解決這種沖突,寶寶的做法和尺度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我是如此虛弱,我應該聽媽媽的話,否則我會和她走散;或者我可以拒絕她的幫助,自己做出一番‘有成就’的業(yè)績來?孩童早期的自我意識形成步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這個過程與孩童的肢體運動機能和運動興趣無關。 ”①
有些基本沖突是對孩童的成長發(fā)育有利的,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米莎 ·希爾格斯( Micha Hilgers)曾經對此進行過專門的描述。在幼童研究學中,有一個簡明扼要的概念叫做“安全堡壘”(或者“安全基地”),是幼兒對父母尤其是母親依附模式的一種 --依附人物所起的心理作用在于成為幼兒的“安全基地”,借助此基地,幼兒方可能探索世界 --其實父母尤其是母親作為“安全基地”的時間并不只局限于人類的“嬰幼兒時期”。小孩子總是在冒險,試圖盡可能地遠離自己的媽媽,帶著好玩的心態(tài)去認識這個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就在自己附近,她總會保護自己,并在適當?shù)臅r候伸出援助之手。在獨自去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他們會不時地去確認自己的媽媽是否還在旁邊守候著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兩次確認之間的時間間隔會變大。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媽媽不在那里了,自己的期望落空了,他們會停下自己的探索行動,開始號啕大哭。這種行為模式并不只是人類小孩的專利,通過對其他靈長目動物和高級哺乳動物的觀察,以幼小的獅子為例,“它們跑到附近的小溪中,用自己的爪子拍打水面使水面發(fā)出聲響,追逐著水波前進嬉戲;它們互相追逐,和其他的同伴打著玩;發(fā)現(xiàn)了新鮮有趣的事物后,它們可以連續(xù)玩上幾個小時。這一切都是小獅子們生活的真實情況,但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前提條件是,小獅子們的媽媽必須是在場的,母獅在一旁守護著它們,它們的安全有保障。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