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踏夢狂歌——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

花落煙云夢 作者:周語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1097年的春天,也就是紹圣四年的三月,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觀因黨爭被貶謫,在郴州寫下了這首詞。據(jù)《宋史》評價秦觀的詩詞,用了一句“文麗而思深”,這首詞雖然是在寫貶謫的凄苦與悲涼,但整體上詞調(diào)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李清照《詞論》認(rèn)為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shí),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tài)?!痹~里用典,對仗寫得都十分漂亮,甚至這貶謫的詞都是帶著凄傷和美麗的。但精麗而感傷,這又是一層境界。

宋代的詞人寫人間喜怒哀樂,有的是落拓不羈,有的是引吭高歌,有的是低眉淺弄細(xì)細(xì)唱,秦觀則把貶謫之苦寫得更為揪心,凄楚。尤其是詞篇中這樣美麗的詞句,不免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以華麗的詞語寫無限悲涼,秦觀的別具一格,使得在詞史上,后人充滿爭論的評議之中多了幾分贊頌。

這詞的華美,篇章之中隨處可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迷霧,樓臺,明月,迷津,似乎人生的懊悔,迷途不解,無常,陰晴不定都在這里了。紹圣三年的時候秦觀居然因?qū)懛饡毁H謫,看來這生的迷津,宦海仕途真是讓人不得其解。開頭兩句,視線中只有凄慘的霧,朦朧的月,渡頭桃源都是古代典故里的想象,在這里是無法尋覓的。陶淵明的桃源和南山似乎都被這迷霧遮擋,即使是望斷天涯也是無處可去。

這種凄迷之美,是指貶謫之處的荒涼。一生的遭遇如此,連前頭渡口都看不清楚。這是一種欲哭無淚的傾訴,這樣迷離、美麗的句子,用在這里陡地讓讀者在心里增加了涼意和迷失。

做一個宋代人,須得在精神上有承擔(dān)排擠、貶謫、冤屈的人格力量,在心靈上有包容百家,海納百川的氣度才能在詞境上有所開拓。秦觀想在這貶謫之地尋找到屬于他的桃花源,但是得到的只有失意。尋找了無數(shù)的日月,在宦海數(shù)次沉浮,卻始終尋覓不到生命的意義所在。這就是“桃源望斷無尋處”的心境,是一種無助的徘徊,有太多的心酸。這種情緒就是詞篇起首流露出來的凄苦?!疤以赐麛唷保罹w不減,霧和月都像是不可逾越的障礙橫組在那里,想乘船離去,已是不能。

閱讀宋詞,對案沉思,會看到尋覓精神世界里的桃源詞人,士官、酒徒、村夫野老。而秦少游也并不例外。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其特定的內(nèi)心向往的地方。桃源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只是一個名詞,一個象征符號,而是內(nèi)心流淌的血緣所信仰、追求的目的。理想主義的詞人,積極入世的改革家,或者終生耗在仕途之上的政治家,他們對此都有著一致的熱情。

敖陶孫《詩評》里寫秦少游,謂之是“終傷婉弱”,其實(shí)也算不錯,但秦觀的婉弱并非病態(tài)的癡迷傷神之惑,而是無限哀愁的抒發(fā)與寄予。他棲身郴州,看著江水流過,有著“誰共我,醉明月”的悵惘。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認(rèn)為他的詞“首首珠璣,為宋一代詞人之冠。”雖然有所夸大,但是秦少游的詞影響之大,已經(jīng)是得到世人公認(rèn)的了。

秦觀大約是沒有想到,此生竟然會有如此尷尬的境地?!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仿佛在貶謫之后世事已經(jīng)昨是今非,杜鵑啼叫,聲聲都是凄厲無比。秦觀如今棲身在遠(yuǎn)離桃源和故地的郴州客舍,春寒來了躲不過,雨水來了看彩虹,置身在這樣的陌生之地,心聲涼意,看著斜陽里的鳥雀飛來飛去,無言之中充盈著寂寥之情。春寒料峭,行旅艱難,看滿山斜陽日暮,眼里不知不覺已盈滿了淚花。此二句,將秦觀的悲愁失意,迷途苦恨寫得淋漓盡致,景致里是無“我”的,那個陷入困境的“我”、失意的“我”,躲在郴州的客舍,日暮蒼山,寒意襲來,人生是越來越看不懂了。一個人緊閉寒門,聽著天空中鳥兒的啼叫,尖銳的鳴叫讓秦觀無法釋然。在郴州的日子里,他陷入絕地,他的身份只是一個潦倒的詞人,而人生似乎再無拯救與逍遙的可能。天地之大,并沒有給予他太多的選擇機(jī)會。

但是雖然如此,理解他的人仍然是存在的。王國維對于這個斜陽時日,有著相當(dāng)高的評價。而秦觀的這兩句詞,更是為歷代詩話所鐘情,有眾多的評注點(diǎn)撥版本。因?yàn)樗怯斜椋芯辰纭?/p>

生性灑脫的秦觀到了這個黃昏,也感覺到戚戚然,恨不能離開此地。他想起“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故事,千頭萬緒在心中,已經(jīng)沒有舊夢,投寄書信也不能改變此身的遺憾。心頭的恨意讓愁苦更顯出了凄涼之意,這種抗?fàn)幨菬o奈的,但作為一個詞人,亦有著他不甘陷身于此的心氣。在這里,尤其是“砌”這個字用得十分生動,讓人能在藝術(shù)欣賞中體會到那種受困的境地。

至于末尾一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其實(shí)是通過形象的寫法,表露內(nèi)心無限感慨。這是自問,也是質(zhì)疑,是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的郁悶。王國維的佳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句話用來注解秦觀這首詞的末句,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

郴水繞過郴山,奔向北方的瀟湘,春寒料峭的時節(jié)依然可以看到秦觀無言問蒼天的情景。

是啊,那流水是為誰去往瀟湘,又是為誰繞過青山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