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辰 堅持·勇氣·責任(2)
實驗需要先從醫(yī)院取幾千個樣本,從血液提取出樣本DNA。這些樣本是人體中的維生素D受體,在整個人的基因里是一小段,或者幾個位點。先把這特定部位的DNA提取出來,用一種PCR機器,把基因鏈擴大,放大到無限倍,就會擴張成特別長的序列,然后不斷重復這個序列,比如ATCG、TACG、AGCT等序列,相當于DNA的堿基序列。復制無限倍之后,我們把樣本拿去中國基因研究院,讓專業(yè)人員用基因測序的機器測這個序列,看是否有相關性。當時我們找了很多哮喘病人的樣本,和普通人的樣本來對照,希望能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結(jié)論。
或許大家并不能夠完全理解我說的這個實驗,但在這個實驗過程當中我收獲了許多。我想如果沒有當年堅持游泳、治愈哮喘的經(jīng)歷,我也很難對這個實驗抱有這樣大的興趣與信心。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大多時候往往是“堅持”在給予我們勇氣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奇跡。
至于勇氣,我認為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要有想的勇氣,第二是有做的勇氣。
我小時候?qū)儆诤闷嫘谋容^重的那種小孩。記得當時家里剛買了電腦,那時候電腦還沒有普及,我不明白電腦是怎么顯示的。我就會想為什么電視會那么大,電視里有什么構(gòu)造?為什么擁有同樣功能的電腦顯示屏就會這么薄?類似這種問題,有許多。其中一些疑問得到了家長的解釋,比如電視連接顯像管的構(gòu)造等。還有的一些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數(shù)理化知識后,進一步查找、思考,得出了一個能夠比較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還有一些我感興趣又一時沒有得到答案的問題,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成為了我的實驗課題。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通用技術(shù)課,老師提到了風力發(fā)電扇葉的研究,它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 原來的風力發(fā)電是大的三叉形的扇葉在轉(zhuǎn),帶動電機發(fā)電,而我們奇思異想,突然有個想法,想在學校里面做一個新型的雙桶形的扇葉來進行風力發(fā)電,節(jié)約一下資源。后來這個實驗被我們命名為“舞動藍天”。
這個實驗并不簡單,甚至十分復雜。在真正身體力行地去做實驗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首先,因為中國在環(huán)境工程方面有一些欠缺,所以我們都需要去外國網(wǎng)站查資料。風力發(fā)電扇葉分兩種,一種是橫式的,扇葉橫著走,還有一種是豎著的,就是桶式的。我們做的是桶式的改進方法。其中資料的收集、整理,是十分艱巨而又復雜的。如果前期工作沒有做足,任何一項實驗都無法再深入地做下去。那段時間可以說是硬著頭皮在研究,而且,參與實驗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才僅僅是一個開頭。對于之后的諸多問題,我們有準備并有充分的勇氣和自信去解決它。
果然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問題接踵而至。在研究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大的風力發(fā)電機大都建在草原上,因為必須在空曠的地方,風才都是一個方向,持續(xù)一個方向風力發(fā)電扇葉才可以轉(zhuǎn)很快。而我們因為在城市里面,有很多高樓大廈,風的方向不定,總會改變,有時候一個地方風就有好幾種方向。針對這個情況,我們覺得豎著的那種風扇扇葉應是圓柱體,中間切一刀錯開,里面是空的。這個構(gòu)想后來被證明是可行的。
在制作的過程中,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又被多次的推翻和重設。每一次推翻都需要實驗者有極大的勇氣,因為一旦推翻就面臨著必須重新來過。而為了保證質(zhì)量,對其材質(zhì)也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學校沒有機床,許多制作要在校外工廠里進行,還有一部分則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焊接的。許多技術(shù)都需要重新學習,學校有的那些電焊主要是為了修課桌、課椅。那段時間里,我們經(jīng)常向焊工師傅請教,學到了許多實用技能。
回憶起來,從我高一下學期開始有這個構(gòu)思,高二上學期開始跟老師說,一直到最后這個實驗的成功,參加2009年國際環(huán)保節(jié)能展,這樣的一個過程里遇到了許多的阻礙,許多次都面臨著擱淺。一開始,這可能只是一個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縱然充滿著可貴的銳氣,但如果不付諸于實踐它也就永遠停留在一瞬間的想法上了。而我認為最可貴的并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預計到困難之后,仍然敢于迎難而上。這樣的一份勇氣是我和我們整個實驗團隊最寶貴的財富,也正是這筆財富伴隨我度過了在美國波士頓做交換生回國后的艱難時期。
實驗需要先從醫(yī)院取幾千個樣本,從血液提取出樣本DNA。這些樣本是人體中的維生素D受體,在整個人的基因里是一小段,或者幾個位點。先把這特定部位的DNA提取出來,用一種PCR機器,把基因鏈擴大,放大到無限倍,就會擴張成特別長的序列,然后不斷重復這個序列,比如ATCG、TACG、AGCT等序列,相當于DNA的堿基序列。復制無限倍之后,我們把樣本拿去中國基因研究院,讓專業(yè)人員用基因測序的機器測這個序列,看是否有相關性。當時我們找了很多哮喘病人的樣本,和普通人的樣本來對照,希望能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結(jié)論。
或許大家并不能夠完全理解我說的這個實驗,但在這個實驗過程當中我收獲了許多。我想如果沒有當年堅持游泳、治愈哮喘的經(jīng)歷,我也很難對這個實驗抱有這樣大的興趣與信心。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大多時候往往是“堅持”在給予我們勇氣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奇跡。
至于勇氣,我認為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要有想的勇氣,第二是有做的勇氣。
我小時候?qū)儆诤闷嫘谋容^重的那種小孩。記得當時家里剛買了電腦,那時候電腦還沒有普及,我不明白電腦是怎么顯示的。我就會想為什么電視會那么大,電視里有什么構(gòu)造?為什么擁有同樣功能的電腦顯示屏就會這么薄?類似這種問題,有許多。其中一些疑問得到了家長的解釋,比如電視連接顯像管的構(gòu)造等。還有的一些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數(shù)理化知識后,進一步查找、思考,得出了一個能夠比較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還有一些我感興趣又一時沒有得到答案的問題,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成為了我的實驗課題。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通用技術(shù)課,老師提到了風力發(fā)電扇葉的研究,它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 原來的風力發(fā)電是大的三叉形的扇葉在轉(zhuǎn),帶動電機發(fā)電,而我們奇思異想,突然有個想法,想在學校里面做一個新型的雙桶形的扇葉來進行風力發(fā)電,節(jié)約一下資源。后來這個實驗被我們命名為“舞動藍天”。
這個實驗并不簡單,甚至十分復雜。在真正身體力行地去做實驗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首先,因為中國在環(huán)境工程方面有一些欠缺,所以我們都需要去外國網(wǎng)站查資料。風力發(fā)電扇葉分兩種,一種是橫式的,扇葉橫著走,還有一種是豎著的,就是桶式的。我們做的是桶式的改進方法。其中資料的收集、整理,是十分艱巨而又復雜的。如果前期工作沒有做足,任何一項實驗都無法再深入地做下去。那段時間可以說是硬著頭皮在研究,而且,參與實驗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才僅僅是一個開頭。對于之后的諸多問題,我們有準備并有充分的勇氣和自信去解決它。
果然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問題接踵而至。在研究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大的風力發(fā)電機大都建在草原上,因為必須在空曠的地方,風才都是一個方向,持續(xù)一個方向風力發(fā)電扇葉才可以轉(zhuǎn)很快。而我們因為在城市里面,有很多高樓大廈,風的方向不定,總會改變,有時候一個地方風就有好幾種方向。針對這個情況,我們覺得豎著的那種風扇扇葉應是圓柱體,中間切一刀錯開,里面是空的。這個構(gòu)想后來被證明是可行的。
在制作的過程中,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又被多次的推翻和重設。每一次推翻都需要實驗者有極大的勇氣,因為一旦推翻就面臨著必須重新來過。而為了保證質(zhì)量,對其材質(zhì)也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學校沒有機床,許多制作要在校外工廠里進行,還有一部分則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焊接的。許多技術(shù)都需要重新學習,學校有的那些電焊主要是為了修課桌、課椅。那段時間里,我們經(jīng)常向焊工師傅請教,學到了許多實用技能。
回憶起來,從我高一下學期開始有這個構(gòu)思,高二上學期開始跟老師說,一直到最后這個實驗的成功,參加2009年國際環(huán)保節(jié)能展,這樣的一個過程里遇到了許多的阻礙,許多次都面臨著擱淺。一開始,這可能只是一個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縱然充滿著可貴的銳氣,但如果不付諸于實踐它也就永遠停留在一瞬間的想法上了。而我認為最可貴的并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預計到困難之后,仍然敢于迎難而上。這樣的一份勇氣是我和我們整個實驗團隊最寶貴的財富,也正是這筆財富伴隨我度過了在美國波士頓做交換生回國后的艱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