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何心隱信中的文字,仿佛酷暑的蚊蟲,在耳畔嗡嗡作響,驅(qū)之不去。
回京后第一次參加翰林院的聚議,聽著翰林院掌院學士袁煒的訓示,耳邊卻回響著何心隱的聲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民怨沸騰,而當國者卻熟視無睹,一意營造歌舞升平之假像,如此,則不復有望矣……”
“自正德十六年下半年以來,我圣主近君子,遠小人,綱乾獨運,宵旰圖治,孜孜不倦,于今凡三十年矣!此三十年,乃國朝二百年來最安定、最清明而且穩(wěn)定局面持續(xù)最長的時期!就是在我中華歷史上,也絕無僅有。貞觀之治,才多少年?況宮闈骨肉相殘,爭權(quán)奪利,所謂盛世,實在亦是徒有其名罷了。而自正德十六年下半年以來,這三十年間,有宦官干政否?有外戚攬權(quán)否?有后宮亂政否?有宮闈相殘否?有賊寇造反否?有武人叛亂否?有地方割據(jù)否?有夷狄新占我熱土否?”此刻,離正旦節(jié)還不到半月的光景,袁煒卻只爭朝夕的樣子,召集翰林院聚議,緊急部署修撰《道經(jīng)典藏》《祥瑞頌》兩書,他以萬分自豪和欣喜的語調(diào)訓話,義形于色,侃侃而論。
正德十六年六月,武宗皇帝駕崩,當今圣上從外藩親王入主朝廷,正好是三十年了。自從嚴嵩當國,多次說過目下是國朝開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之類的話,開始,眾人還頗不習慣,到了袁煒這里,不愧是“國朝一支筆”,匠心獨運,居然從正德十六年總結(jié)起,把當今圣上登極以來的三十年作為一個歷史階段,放在整個中華歷史中加以觀照,襯托出當世乃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而且一連八個反問,振振有詞,令人不能不信服,不得不信服。
“頌盛世、載盛典,乃我翰苑義不容辭之責,盛世當有盛舉,我翰苑要以記錄盛世、頌揚盛世,作為眼下第一要務,要讓太上老君知道,故要精心撰寫青詞,達于天聽;也要讓后世子孫知道,嘉靖之治,是何等盛景!故要編修史志,垂之久遠。此外,為適應庶官研休之急需,《道經(jīng)典藏》要刻刊;為展示本朝風調(diào)雨順、瑞像萬千之盛景,《祥瑞頌》務必要盡快編選??梢?,我輩職任何等繁鉅!我全院同仁,生也有幸,躬逢盛世,務必同心同德,各司其職,潛心編修,不負使命,以期上慰圣心,下副群望?!痹瑹樓榫w飽滿地說。
袁煒說是太平盛世,何心隱卻說是江河日下,對時局的判斷,竟大相徑庭!難道,位在中樞者所得到的訊息比村野之人少?
“哼哼!佞臣!佞臣!”聽著袁煒的話,我內(nèi)心發(fā)出冷笑,恨恨地詛咒,“如此掩蓋矛盾,蒙蔽圣聰,誤導輿論,良心安在?”
應該要讓圣上知道,哪里是什么太平盛世!已經(jīng)到了土崩魚爛,國將不國,呼啦啦大廈將傾的邊緣!
想到這里,我眼前豁然一亮。
困擾我許久的一道難題,突然間有了破解之法,我感到興奮。
自從嚴世蕃恩蔭公卿、袁煒兼掌翰林院的詔書發(fā)表,我到高拱家里傾心相訴后,要有所行動的念頭,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歸鄉(xiāng)葬妻的所見所聞,更加堅定了這個決心。但是,我不愿意和任何人說起,更不愿和誰商議,只是自己不斷地下著決心,又不斷地推翻自己的決心。每每是夜里決心已定,而一到晝間,又猶疑不止。我拿不定主意,到底該如何行動。每當一個人靜靜思索的時候,邸報上刊載的彈劾嚴嵩、諫諍皇上的一幕一幕,在腦海中就會過了一遍又一遍。
“夠了,夠了!在這些人的行列里,再多一個編修張居正,又有多少意義呢?”一個聲音說。
“但是,就這樣麻木不仁嗎?后世子孫絕對不會原諒麻木不仁的人!他們一定會說,嘉靖一朝,國是日非,世風日下,就是因為當事者如張居正之流,麻木不仁,坐視朝政糜爛而不發(fā)一言!”又一個聲音說。
“可是,你人微言輕,完全可以保持沉默呀!”前一個聲音又說。
“然則,你是有大志向的呀?非常之人,當有非常之舉才是呀!倘若一直默默無聞,就不得不像高拱那樣忍受煎熬!”后一個聲音也不甘示弱。
在聆聽袁煒訓示并暗暗和何心隱的來信對比的瞬間,我突然想到:向當今圣上如實稟報國政實情,提出挽救建言!
散班后回到家里,我把自己關(guān)進書房,字斟句酌,擬寫奏疏。“臣竊惟今之事勢,血氣壅瘀之病一,而臃腫痿痹之病五,失今不治,后雖療之,恐不易為力矣!”我開始下筆了。“乃今陰陽不調(diào),災異數(shù)見,四夷未賓,邊塵屢警,猶不能不勤宵旰之憂者,意奉職者未得其人乎?抑上下之志猶未通耳?”思路一旦打開,就如洪水傾瀉而下了,“臃腫痿痹之病五,一曰宗室驕恣、一曰庶官鰥曠、一曰吏治因循、一曰邊備不修、一曰財用大匱……”
三千言的《論時政疏》,很快就寫成了。我斟酌再三,還是在結(jié)尾處寫上了猶豫很久的話:“臣聞扁鵲見桓公曰:‘君有疾,不治將深?!腹粣傄?。再見又言之,三望之而走矣。人病未深,固宜早治,不然,臣恐扁鵲望而走也。”
第二天一早,我沐浴更衣,沒有乘轎子,安步當車,直接來到通政司,把《論時政疏》呈遞到收文房。
整整一個白天,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坐在翰林院的朝房里裝作埋頭看邸報的樣子,其實一個字也沒有看進去。我忽兒輕松,還有點興奮,到底還是未能堅守徐階“韜光養(yǎng)晦、謹言慎行”的教誨,因為,我想要朝廷聽到我張居正的聲音,盡快給我以展布經(jīng)濟的機會!忽兒,心里有些緊張,甚或有些恐懼,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單獨具銜,針對時局,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實情,議論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