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獲得比條件反射更快的真相直覺心理提升術(1)

瞬間掌控人心 作者:熊麗丹


01 為什么感情用事不利于看穿人心

日常生活中,我們慣于用感性思維來處理身邊的人事糾葛,倘若遇上突發(fā)事件,感性思維更是占據(jù)主導地位,以壓倒性姿態(tài)將理性思維排斥在外。我們的情緒常常讓我們盲目得看不到全局或日后的發(fā)展,因此根據(jù)自己當時的感受來作決定,其實風險很大。

過于感情用事,會使紛繁的人情世故影響我們的判斷,捆綁我們的手腳,讓我們畫地為牢,無法推行決策。試想,你的侄子是你的秘書,你的姐姐是你的員工,你可能因為你們的關系而放松自己的原則,對他們的某些行為放水,對他們有所照顧。如此一來,就算你尚算公平,但在其他員工眼中,你的姐姐、侄子是特權階級,有些事實的真相他們就會閉口不言,下情無法上達,你又如何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呢?

一名墜入愛河的女子肯定不愿看到男友薄情寡義的一面,無論如何也舍不得跟他分手;一名智障孩子的母親,定會找出許多理由來掩飾孩子的先天不足,而不愿面對如此不堪的真相。越是生命中重要的決定,就越容易被蒙蔽,太在乎反而更看不清事實的真相。關系的親疏遠近,影響了我們對事實真相的判斷,致使我們時常作出錯誤的決策;關系的親疏遠近,也影響了我們對人的判斷。我們總是先入為主,姑息自己喜歡的人,不愿承認我們討厭的人的優(yōu)點。如此,又如何做到知人善用呢?

因此,想要看穿人心,一定要放下成見,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不以親疏遠近論是非。如果這樣不行,不妨采取“抽離”的態(tài)度,假設自己是一個旁觀者,與這個人、這件事情毫不相干,從而作出決策。

02  怎樣才能在瞬間獲悉人心時不被“一葉障目”

同事?lián)屪咦约旱墓冢瑹o緣無故被老板炒了魷魚,女友居然腳踏兩只船,十年寒窗苦讀卻連工作也找不到……遇上這些倒霉事,我們只會抱怨遇人不淑,卻從沒想過自我反省,找一找那些讓我們沖動、難過、刻意忽略,甚至扭曲事實,不愿面對真相的原因。要知道,這些微小的、不甚重要的原因,是引發(fā)我們心理波動的元兇。而恰恰是這些我們平時不重視的心理波動,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造成我們的“一葉障目”,識人不清。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如何才能不被“一葉障目”吧。

需求陷阱是“障目”的“一葉”。所謂“病急亂投醫(yī)”,對人際關系而言,也是這個道理?,F(xiàn)實中常見這些情形,一個剛踏出校門、急于找工作的學生,一時匆忙簽了合同,最終自己不滿意,公司也在抱怨。一名年過三十的未婚女士,因為各種因素,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擇偶條件,匆忙結婚。到頭來,她卻發(fā)現(xiàn)“無魚蝦也好”的選擇還不如獨身。一時的迫切需求是“障目”的高手,讓人看不到現(xiàn)實中其他的可行性,以致沖動附身,作出悔不當初的決策。其實,急于工作的學生可以先做兼職,一邊積累經(jīng)驗,一邊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急于結婚的人們,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以免后悔終生。

恐懼感是“障目”的“二葉”。每個人的內心多少有點恐懼心理。我們不愿結束一段戀情,只因害怕下一個不會更好;我們怕辭掉一份厭倦已久的工作,擔心會失業(yè);我們甚至會拒絕獵頭公司挖腳,只是恐懼環(huán)境的改變。在人際交往方面,這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我們時時都在猜測身邊人的心思,戀人的一個眼神,上司的一句話,都會令我們陷入恐懼的狀態(tài),因對未來的未知而感到恐懼。其實,這種恐懼很好對付,只需找到為什么而恐懼,然后收集資料,對癥下藥就行了。如果你擔心被炒,又拿捏不準,想知道上司的真正意圖,你可以在上司向別人提及你時,觀察他,看他是對每個人都有所批評,還是會贊賞別人,卻只對你有微詞。這樣你就能準確無誤地下定論了。

防衛(wèi)心理是“障目”的“三葉”。當被批評或攻擊時,每個人都會拉響警報,不自覺地作出辯解或是回擊。事實上,不是每一個批評你的人都有惡意。你需要冷靜和客觀地看待。如果有人批評你,不要一味地為自己辯護,特別是在上司面前,否則,你將錯過一個看穿他心理的絕好機會。此時,你要注意他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弄清他的真正意圖。

也許我們還會遇到“障目”的更多“葉”,但只要每次識人時,找到讓我們“障目”的原因,就肯定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03 抓住人的主要性格特質

人的外貌千變萬化,性格表現(xiàn)也是如此。上一秒你還覺得這個人和藹可親,下一秒你又發(fā)現(xiàn)他難于親近,導致你無所適從。其實,大可不必為這種復雜多變的面貌頭痛,一個人的性格雖然多種多樣,但肯定會有一個主要性格指導著他的言行舉止。我們只要抓住由其主要個性延伸而來的“主干”行為就可以了,那些“枝丫”行為,只要有合理的解釋就可以忽略不計。

抓住人的主要性格,是那些擅長講故事的戲劇大師們的拿手好戲??纯磻騽〈髱焸內绾巫プ∪宋锏闹饕愿駚硭茉烊宋镄蜗蟮模憔椭滥男┦侵鞲?,哪些是枝丫了。還記得法國作家莫里哀在他的作品《慳吝人》中成功塑造的慳吝鬼阿巴貢嗎?莫里哀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阿巴貢是個慳吝鬼,但他的語言和行為就是最好的答案。阿巴貢把人家還他的5萬法郎埋在花園里,卻仍然天天提心吊膽,生怕被人偷走。他想請人吃飯,又怕多花錢。一聽到廚子說得多花點兒錢,他就急得大叫:“真見鬼,老是錢!”明明請了十位客人,他卻要求廚子比照八位預備就行了,還振振有詞地說夠八人吃的十人吃也行。當廚子向他匯報八人份的菜單時,他又急得大喊:“見鬼啦!這個,請滿城的人吃都夠了?!蹦┝耍址愿缽N子多多預備些諸如肥肥的什錦爛肉塊之類的菜,這些菜大家不愛吃,可一吃就飽。

如此語言如此行為,讓我們一下就看穿了阿巴貢的本性,然后逐步解讀到他嗜錢如命,慳吝萬分的貪婪本性,為了發(fā)財,不擇手段侵吞別人的財產;無限止地貪求金錢,極度吝嗇甚至不惜虐待自己。

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沒有如此戲劇化人物的存在,但是一個人的性格肯定可以從日常的言行舉止中透露出來,只是這些言行舉止可能經(jīng)過修飾,這就需要我們像閱讀阿巴貢那樣,篩選、衡量,剔除一些枝丫,層層抽絲剝繭,找到最重要的線索,看穿這個人的本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