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么教育長不大的孩子

培養(yǎng)精英 作者:薛涌


我們的社會和大學,應該給臨時輟學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應該鼓勵在社會上奮斗的人回到學校接受“繼續(xù)教育”。實際上,如果一些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大齡同學能夠和剛剛從高中出來的學生坐在一個教室、住一個宿舍,彼此互相學習、激勵,我們的大學教育質量,恐怕會有明顯的提高。

大學教育的一個基本預設,是社會對人生的劃分。在美國人常規(guī)的概念中,人生分為童年期,青少年義務教育期,如果上大學,畢業(yè)后才進入工作期,還要結婚生子,最后到了60多歲退休、進入老年。在這一旅途中,受教育階段、工作階段、退休階段分得清清楚楚。因此,從18歲到22歲,一直是正常的“大學年齡”。

但是,現在美國社會的發(fā)展,開始打破了這樣的分段。我在《美國是如何培養(yǎng)精英的》一書中對此有過初步的分析: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是世界工廠、制造業(yè)的中心。高中畢業(yè)后,大部分年輕人就在本地的工廠就職,終生不愁。因此18歲高中畢業(yè)就是受教育期、青春期的結束,成人期的開始。許多人20歲上下就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后來大學普及,成家立業(yè)推后,不過一般年輕人22歲左右大學也畢業(yè)了。富裕的父母,一路供孩子讀書。但到了畢業(yè)典禮后的一個月,錢就斷了:孩子算是變成了大人,要自己對自己負責。教育階段雖然延長了,但還是和工作階段截然分開的。

如今,美國正常的大學年齡正在演化為18歲到30歲。甚至有一個民調顯示:美國大部分人認為26歲才是青春期的結束。最近美國的媒體捧紅了一個大明星,威斯康星一所州立大學的學生。此公并無特別才能,但有些怪僻:1994年進大學后,就待著不肯走,至今已經度過了12年大學生涯,其間互聯(lián)網崛起,IT泡沫破滅,他卻仍然沒有畢業(yè)。最近,以大學生為主顧的娛樂媒體公司國家諷刺文社(National Lampoon)為他支付學費,提供住房,刻意將他塑造成一個媒體的娛樂明星。大型飲料公司給他贊助。他出入一些最著名的電視節(jié)目,財源滾滾。在大學無憂無慮地混12年本身竟成了一個職業(yè)。

為什么這樣的人能在當今的美國走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人生分段,拒絕長大。同時,這種挑戰(zhàn),又多少反映了同齡的美國人正在做的事情:他在大學泡12年,如今美國上大學的正常年齡段不也快變成12年了嗎?只不過他把這樣的現實給戲劇化了。在真實的生活中,這12年的讀書生涯,是邊讀書,邊工作,或兩者交替。在受教育期和工作期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已經越來越困難。

為什么會如此呢?首先人在生理存在上的期待已經不同了。1900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7歲。如今18歲這一代,大部分可能活到近90歲。人生旅程幾乎延長了一倍,大家當然就不急著趕路,而要給自己留出時間多規(guī)劃規(guī)劃?,F在的年輕人很難接受那種先閉門讀書,然后義無反顧地開始職業(yè)生涯的傳統(tǒng)模式。他們在讀書時就想體會一下真實世界的滋味。進入真實世界后,也不像過去那樣死心眼兒地一直往前走,而是一步三回頭,隨時準備回來讀書。

生命的延長給了年輕人慢慢走的本錢。社會的變動和知識經濟的崛起則逼著他們用更多的時間理解生活、為未來作準備。如果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高中畢業(yè)就進工廠,人成熟不成熟無所謂。因為只要老老實實按指令干活,一輩子衣食無愁?,F在則是企業(yè)外包、制造業(yè)萎縮,各種服務業(yè)此起彼伏,一會兒互聯(lián)網興起,一會兒IT泡沫破滅,一會兒生物工程大盛,世界變幻莫測,今天學的熱門明天可能就沒用,很少有過去那種別人給你安排好的穩(wěn)定職業(yè)結構。這輩子要干什么,必須自己選擇,有時還不得不再選擇,并且獨立為之承擔后果。所以,大家讀一兩年書,就“下海”試一試,有了經驗后再回學校進行訓練。生活的意義、事業(yè)的規(guī)劃、謀生的技能,所有這一切,不可能通過封閉的4年寒窗而完成。人要一點點地成熟起來,在精英大學中的學生,還會趁年輕讀完本科,工作一段再讀研究院。但大多數非精英學生,怕是要在本科時就走走停停。像過去那樣不成熟就一頭扎進生活中,恐怕會被撞得頭破血流。

這一切,都給現有的大學體制提出了挑戰(zhàn)?,F在的大學還是為18~22歲之間未經世事的孩子們準備的封閉結構,但是,如果一個人30歲才畢業(yè),這期間則要工作,可能結婚生子,生活變得復雜得多。大學有給正在工作的學生開的業(yè)余學校嗎?有給學生的孩子辦的幼兒園嗎?教學怎么和學生的工作經歷配合?怎么回答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最實質性的問題是:象牙塔里的封閉教育哲學,怎么才能開放、擁抱外面的世界?

應該說,美國在應付這些挑戰(zhàn)時,準備還是相當充足的。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比較多元化。正常的四年制精英大學確實比較注重18~22年齡段的全日制教育,但是,大量草根大學,特別是兩年制的社區(qū)學院、新興的營利大學,非常注重大齡學生、半工半讀學生的需要。即使是像哈佛這樣的精英大學,秉承著為社會服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開辦業(yè)余學校。個別大學已經開始給學生的孩子設立幼兒園。相比之下,中國的大學體制在這方面太死。許多大學生畢業(yè)找不到工作,大概是因為關在學校脫離現實太久。為什么不鼓勵他們在大二、大三出去闖蕩一番,有些工作經驗后再回來有針對性地讀書呢?許多農村的民工,因為生活所迫放棄了上大學的夢想。如今他們進城打工,就在大學附近生活,我們?yōu)槭裁床荒芙o他們提供一些上業(yè)余學校的機會呢?我們的社會和大學,應該給臨時輟學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應該鼓勵在社會上奮斗的人回到學校接受“繼續(xù)教育”。實際上,如果一些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大齡同學能夠和剛剛從高中出來的學生坐在一個教室、住一個宿舍,彼此互相學習、激勵,我們的大學教育質量,恐怕會有明顯的提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