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涉關樂各大勢力的承襲表
關東公方(古河公方):
……--足利持氏(第四代關東公方)--成氏--(1455年移居下總國古河,初代古河
公方)--政氏--高基--晴氏--……
堀越公方:
足利政知--茶茶丸
山內(nèi)上杉家:
……--上杉憲實--憲忠--房顯--顯定--顯實--憲房--憲寬--憲政--謙
信(以越后長尾家入嗣山內(nèi)上杉并繼承關東管領)
扇谷上杉家:
……--上杉定正--朝良--朝興--朝定--憲勝
永享之亂后,關東公方和擔任關東管領的山內(nèi)上杉家的矛盾激化。關東管領上杉憲實在永享之亂后,擁立了足利持氏的兒子足利成氏為新任關東公方,然而,這位公方卻沒有上杉憲實想象的那樣聽話。寶德二年(1450),上杉家臣長尾景信和太田道真甚至對公方發(fā)起了攻擊,導致公方倉皇逃出鐮倉。這樣的奇恥大辱,身為公方的足利成氏自然無法忍受,于是他在享德三年(1454)將上杉憲實誘殺。足利成氏這一步棋子走得輕率之至,因為他完全不能保證殺死上杉憲實以后他能完全控制關東形勢,相反的,這一步臭棋反而引起了強烈反彈,一場血腥的“享德之亂”以此為導火線而爆發(fā)。
在這場博弈中,素來對關東公方抱有警惕之心的幕府自然支持山內(nèi)上杉家,幕府甚至指定了一名新的關東公方--足利政知。于是,關東公方的職務也出現(xiàn)了“雙頭蛇”的奇觀。原任公方足利成氏逃到了古河,成為“古河公方”,而新任的得到將軍家認可的“法定公方”足利政知則在伊豆的堀越建起了衙門,稱為“堀越公方”。
正是因為關東的混亂,所以北條早云處理今川的內(nèi)亂才那么順利。背后有隱憂的堀越公方和扇谷上杉家在不能保證一口吞掉今川的前提下都不敢輕舉妄動。在此之后,扇谷上杉和山內(nèi)上杉兩家就展開了明爭暗斗,因為山內(nèi)上杉家長尾景春的叛亂,扇谷上杉勢力增長,為了對抗擁有堀越公方和幕府支持的山內(nèi)上杉家,扇谷上杉家轉(zhuǎn)向?qū)で蟊睏l早云的協(xié)助。
而此時,京都也發(fā)生了一起大政變,那就是著名的“明應政變”。
明應政變的緣起還是將軍職務之爭。在應仁之亂后,足利義材得到了日野富子的支持,得以出任將軍職務。而作為幕府管領的細川政元(東軍領袖細川勝元的兒子)卻支持關東公方足利政知的兒子足利義澄。于是幕府和堀越公方以及細川氏的關系惡化了。而日野富子在不久以后也對足利義材產(chǎn)生了不滿,她反而聯(lián)合了細川政元謀求廢立。一切都在明應二年(1493)總爆發(fā)。導火線竟然和應仁之亂驚人相同--畠山家內(nèi)亂。
畠山政長為消滅畠山義就之子畠山基家,向幕府求助,為援助畠山政長,足利義材率奉公眾離開了京都,這就失去了對京都政權的控制。日野富子和赤松政則立刻發(fā)難,立足利義澄為將軍。足利義材的奉公眾也立刻發(fā)生分裂,大家開始在兩個將軍之中做出選擇而站位。于是,鷸蚌相爭,細川氏以幕府管領的身份得以控制幕府的權力。
如果說,應仁之亂后,幕府至少還能在表面上維持一絲統(tǒng)治尊嚴的話,那么在這場明應政變中,幕府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地方上從此紛紛出現(xiàn)下克上的局面。所以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將此事件作為戰(zhàn)國的開始。而明應政變在關東產(chǎn)生的一大連鎖反應就是堀越公方的覆滅。
堀越公方足利政知最初冊立了兒子足利潤童子為繼承人。而這位潤童子的異母兄弟足利茶茶丸此時正因為政知后妻圓滿院的讒言而被監(jiān)禁。延德三年(1491),足利政知病死,于是,一場手足相殘的慘劇在堀越發(fā)生。趁亂越獄的足利茶茶丸殺死了潤童子及其母親圓滿院兩人,自立為堀越公方。
堀越公方的爭奪戰(zhàn)引起了北條早云的注意,他以多年的經(jīng)驗認定,這起政治事件絕對是一次良好的機會,于是,他積蓄力量,秘密等待著時機。
足利茶茶丸的政變并不是一起影響范圍僅限于堀越或者關東的小范圍事件,因為他的另一個異母兄弟足利義澄在明應三年(1494)成了幕府將軍,而足利義澄的生母就死于這場政變中??上攵?,在明應政變中,幕府應該對堀越公方采取什么樣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