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 裘老板圈地:醉翁之意不在酒(2)

蹉跎政績 作者:褚兢


  裘毅這些話里,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有不著邊際的夸張渲染,有網(wǎng)絡上可以點擊查閱的簡歷資料,有仿佛親歷的情節(jié),有近乎編造的對白,有半遮半掩故弄玄虛的包袱,還有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打岔……不過,都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要是一個與河陽官場完全無關的人,聽了他類似的言談,完全不會認真對待,權當他一個人講故事吹牛罷了。但是那些身在官場或與官場有絲絲縷縷聯(lián)系的人們,對裘毅的話盡管將信將疑,卻不敢較真去質(zhì)疑,更不敢去核對,反倒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把裘毅的話連同他這個人都一同尊奉起來-官場就是這樣,由于大家的升遷之路及利益通道完全由上面掌握,因此很多人都養(yǎng)成了崇上、媚上的心態(tài),上司哪怕一個咳唾,都會引起下級心里的震動,平時想巴結討好套近乎唯恐沒有門路,一旦有那么一點點接近的途徑,又怎么會去懷疑以至查驗呢?萬一裘毅話里有三分、五分甚至七分是真的呢?你懷疑了哪怕其中一句,萬一就這一句是真的呢?那自己對領導的大不敬搞不好就會“上達天聽”,以致影響前程!有些人在大學時讀過果戈里的名著《欽差大臣》,不少人還聽說即便本省也曾發(fā)生過騙子冒充領導親戚或領導秘書搞詐騙而敗露的事情,但當裘毅言之鑿鑿地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時,他們的“先在”的心態(tài)決定了,他們絕不會把裘毅與文學作品或傳聞里的人和事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照聯(lián)想,他們的態(tài)度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裘毅不光到處吹噓自己和陸浩明的關系很有淵源,有時也會賣弄一下自己和陳亮副市長的“哥們感情”。他和陳亮副市長究竟有多熟誰也不知道,不過他和陳亮秘書小甘接觸不少,在一起吃飯休閑都有過,這倒是有人親眼見到的。
  
  河川縣委書記戴璜和裘毅的交往,出于一次偶然的機會。那次,戴璜出差去北京,飛機上身邊坐著一個年齡和自己差不多、全身上下一色名牌、衣冠楚楚的中年人??h委書記出門在外,一般比較矜持,不會主動和陌生人套近乎、說廢話。他只是偶爾和坐在身后的秘書用河川話講上兩句,然后又靜默下來,眼睛看著舷窗外面澄碧的藍天,像是在思考,又似在出神。
  
  裘毅當然早就看出對方的身份:一個有一定權力的地方官員。正想著怎么和對方攀談呢,聽對方說出河陽口音,心里不由暗喜。他當即用一種親熱的口氣問道,你是河陽人?在河陽當領導吧?戴璜對對方的主動問話只用鼻音輕輕地“嗯”了一下。裘毅并不計較戴璜的冷淡,接著說,浩明書記你肯定熟悉了?戴璜見他提到陸浩明書記語氣這樣隨意,情緒馬上作了調(diào)整,語調(diào)也高了起來:你不是我們那兒人吧?你怎么知道陸書記?
  
  嘿嘿!裘毅一笑,說,陸書記原先在某某市的時候我就跟他熟悉了,他呀,是個儒將,喝了酒就喜歡作詩,我到現(xiàn)在還能背好幾首呢!說罷,做出欲背詩的姿態(tài),張張嘴,又咽回去了,轉(zhuǎn)而說道,我來河陽已經(jīng)好長時間了,看著你好像、好像有些面熟。
  
  戴璜端詳一下裘毅,搖搖頭說,我們沒見過面吧?裘毅稍頓一下,用夸張的口氣說,哦,想起來了,在河陽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里,看過你幾回呢!對不對,那次開全市的招商引資大會,你也去了,就坐在、坐在……哎呀,我不記得你是不是坐在主席臺上。
  
  他這話又是虛虛實實,如果仔細追問當然能問出破綻,可是戴璜和裘毅初次見面,追問人家不禮貌,于是說,你是來河陽搞投資的?做什么項目?
  
  是啊是啊,來了有兩三年了。至于做什么嘛,當然要看項目,看項目。有好的項目我一定會選擇-裘毅這樣說話,有他的目的,他知道目前各級領導在招商引資方面都感到巨大的壓力,對于客商,無論是哪方面的客商,見到都如同親人一樣。他在話里有意賣著關子,也是讓對方去估摸掂量的意思。
  
  戴璜果然對裘毅有了興趣。雖然形形色色的客商,不能撿到籮里就算菜,對他們的實力、目的、計劃甚至人品不能不做考察,但考察的前提是要有對象,眼前這位,對河陽情況這么熟悉,人又主動熱情大方,對于投資也有打算的,正好可以納入招商引資的視野嘛。當然,戴璜表面上不會那么急躁,還是擺出一副沉穩(wěn)的姿態(tài)老到的姿態(tài)。他并不急著給裘毅推薦項目,而是跟他扯起河陽的風物人情,試探裘毅對河陽官場和當?shù)厝饲槭拦实牧私饩烤褂卸嗌?。就這樣,一趟飛機下來,兩個人的交流已經(jīng)不淺了。到了北京機場,裘毅再三邀請戴璜去三元酒店吃飯,說那兒我經(jīng)常去,領班什么的都熟悉,服務會很好的。可來機場接機的早已給戴璜打來電話,正在門口等著呢。戴璜說,這次就謝謝了,下回去河川,到我那兒走一走,考察考察,河川人民歡迎你!
  
  這樣一次契機,裘毅當然不會錯過的。他心里想的是:河川人民歡迎不歡迎并不重要,只要你戴書記歡迎我就行了。從北京返回后不久,他就去河川“看望”戴璜,戴璜用很熱情的態(tài)度把他介紹給縣里的班子成員。
  
  書記和裘毅兩個人一見如故的那種姿態(tài),讓河川的班子成員感覺他們之間交情匪淺-這是裘毅最希望達到的效果。
  
  裘毅前前后后到河川去過好些回,戴璜有空便陪他吃飯,甚至讓縣委辦工作人員代表自己陪同他去各個地方和部門考察。一來二去,“河川人民”很多都知道裘毅是戴書記請來的客商,對他的接待自然也就熱情有加。
  
  前前后后幾個月,裘毅在河川時來時去的,有時還不是一個人來,帶著一幫朋友來這里吃吃喝喝,飯吃了不少,項目卻沒有談下一個。不過,對于許多地方來說,這樣的情況不是個別,有的客商甚至連地方政府的優(yōu)惠政策都提前享受了,最后還是拍拍屁股走人,誰又好說什么呢?畢竟地方官員都指望著他能夠像一只母雞,多少來這里下個把蛋?。?br>  
  裘總有一段時間像蒸發(fā)了,沒有在河川出現(xiàn),縣委辦一位老是負責接待他的干部叫小喻的,都以為這位裘毅不是真心來河川投資,不過做做樣子罷了,沒想到裘總一日忽又打來電話,說要和戴璜書記“認真談談投資的事”,這讓小喻心下大喜,他趕緊把裘總的想法報告給戴書記。戴璜說,這個招商引資啊,就是要有誠信,有耐心。我們有些同志完成招商任務的心情急迫可以理解,但對有些客商來說,他要觀察、要比較、要選擇,我們就著急不得,性急吃不得熱豆腐。我聽說有個縣為了招來一個重要客商,整整等了人家三四年,期間來來回回不知花了多少精力,上了多少趟門,我們這才幾個月就有了收獲,效果應該說還不算差嘛-戴璜的話說得比較節(jié)制,并沒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夸的意思,反倒表揚小喻他們在接待客商服務客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招商引資工作能夠成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把小喻都夸得不好意思了。
  
  裘毅最終在河川選中的項目既不是工業(yè),也不是商業(yè),而是農(nóng)業(yè)開發(fā)。他打算建一個“集約化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基地”。河東縣柏樹鄉(xiāng)的那個農(nóng)業(yè)開發(fā)項目,不僅成為農(nóng)業(yè)發(fā)展、農(nóng)民增收的典型,而且其成功采取的土地流轉(zhuǎn)的做法還被專家稱為“河陽模式”,前任市委書記高前因此到國務院的有關會議上介紹了經(jīng)驗。河川與河東一樣,土地肥沃,曠野無垠,適合搞土地規(guī)模經(jīng)營,裘毅的項目很快就被縣委縣政府認可并確定了下來。
  
  接下來的工作自然是圈地??h、鄉(xiāng)兩級政府不用說,就連村委會和農(nóng)民都知道河東縣柏樹鄉(xiāng)搞大棚蔬菜基地搞得很成功的情形,這次有老板來投資進行農(nóng)業(yè)開發(fā),上上下下不用做太多的動員工作,都很踴躍地支持。
  
  不過,讓村民們內(nèi)心感覺詫異的是,大家簽下了土地流轉(zhuǎn)合同,卻沒有像聽說的那樣,土地馬上被集中起來,各家各戶仍然在繼續(xù)耕種著。
  
  那么,裘老板搞的這個農(nóng)業(yè)項目到底是什么呢?不僅村民們不怎么清楚,就連鄉(xiāng)村干部也只是影影綽綽地知道個大概,說是搞高產(chǎn)水稻的試驗項目,也許是制種,或者是其他。農(nóng)民們盡管祖祖輩輩種水稻,到近十年才知道,種水稻原來也不是自己的強項,那些有知識有文化的農(nóng)業(yè)專家比他們種稻的水平高得多了,他們只有使用專家培育出來的種子,采用專家教給的方法才能獲得更高的產(chǎn)量,所以,對裘老板的這個項目沒有半點質(zhì)疑,反倒充滿希冀。當然,農(nóng)民也是十分現(xiàn)實的:既然土地還沒有被集中,不妨趁這個“空當”,能種點什么就種點什么,不管是油菜也好,蘿卜也好,能收一茬是一茬,收到就等于賺了;萬一等不到收獲的時候土地被集中了,也不過損失一點種子和肥料。
  
  當然,他們當中誰也沒有想到,裘老板以農(nóng)業(yè)開發(fā)的名義圈了這兩千來畝地,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于這片地的用途,他另有謀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