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館的經濟生活(9)

文化人的經濟生活 作者:陳明遠


1895年后,由于深受甲午戰(zhàn)爭刺激,京師和各大通商口岸,創(chuàng)辦了一批仿照外國學制的新式學校;同時,各地對舊書院加以改造,增添“西學”內容。這些新式學校和被改造的書院,中西并重,一些規(guī)格較高的學校,如南洋公學,規(guī)定招生條件是:學以中學成才,兼通西學、西文為上;以中學成才略通西學、不通西文,或略通西文、不通西學為次, 中學未成者雖通西學、西文不錄。引自《申報》1897年3月2日《太常寺少堂盛招考師范學生示》一文。另一方面,從中外貿易經商和實業(yè)的角度看來,通洋文“始能為洋行買辦,始能赴洋行寫貨。與西人交易,每歲所入,或數萬、或數千數百,以視中國為商則奚啻天壤,此人之所以欲習西國之語言文字也。”

再有,從功名利祿的角度看來,過去“十年寒窗、白首窮經”的士大夫階級發(fā)出感嘆:

“若中學則須老成宿儒、品學兼優(yōu)之輩,而每月修金不過十余圓”,但是一些懂西文的學生,剛剛畢業(yè),其薪金待遇就“少則十余圓,多則數十圓。當世之鮮衣華服、乘輿策馬者,無不從洋務中來,其在官場,則翻譯焉、隨員焉以上引自《申報》1896年12月29日《論習西學當以工藝為急務》一文。。

甲午戰(zhàn)后,外國在華企業(yè)驟然增加,急需大量翻譯、買辦。同時來華游歷的外國人士較多,也需要華人翻譯做向導。為此,在中國的洋人通過各種渠道,招聘懂外語的華人為他們服務,甚至有些駐華外國使館直接出面,代本國旅華人士招聘華人翻譯。例如,1898年11月10日,英國駐上??傤I事館在《中外日報》上登載《聘請上等英文翻譯》的廣告:“今有英人三位,由上海至云南,計應行半年有余,取道四川成都,仍回上海,愿請能說官話之翻譯一位,偕同前往。諸君樂偕行者,乞于日內移至上海大英國總領事署面商一切?!?/p>

當時在上海、天津、廣州、香港和各通商口岸,特別是外國租界地區(qū),除了進入官場和個人經商外,當洋行買辦或以其他方式替外人服務,是致富的重要途徑。

這種形勢,也促進了西學的引進和傳播?!笆ゼs翰”--從書院到大學

從19世紀后半期以來,歐美各類教會團體在中國設立了許多教育機構,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和??茖W校等等,統稱為“教會學?!?。

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書院”或稱學院,是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登州開辦的登州文會館。它本來是一所小學,演變?yōu)榻虝袑W,1882年登州文會館正式升格為書院。接著其他的教會書院也相繼建立起來。后來。在各個教會書院的基礎上組辦成大學。如:圣約翰大學是美國圣公會一個差會獨家經營的,東吳大學是美國監(jiān)理會獨辦的。所謂差會(Mission)是西方國家負責集資、派遣人員到國外傳教布道的機構。由差會派遣的人員,無論從事何種工作,如傳教的牧師,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學校的教師、職員等,都稱之為傳教士(Missionary)。圣約翰書院設置英文課

1879年9月,美國圣公會主教施若瑟(Joseph  Scherschewsky) 將上海的3個教會學校神道學校、培雅書院、度恩書院合并成“圣約翰書院”。但規(guī)模仍然很小,圣約翰書院的第一屆學生僅有39名,其中90 % 來自基督徒家庭。學校紀律很嚴,規(guī)定必須參加一切宗教活動,如有違犯,要受到體罰。全體學生都是免費的,連書籍、文具、飲食、衣服等皆由這個教會學校供給。校址在滬西梵王渡路,初設課程僅有西學、國學、神學三門。

圣約翰書院在19世紀末對中國教育的一個重大貢獻,是正式設置了英文課。由于上海是通商口岸,外國商行較多,英語知識有商業(yè)價值,故社會對英語的需求量很大,開辦英文課也成為當時之急需。

1881年10月,圣約翰書院正式設置英文部,學生入學要收費,每月付墨銀(墨西哥銀洋)8圓。許多富家子弟紛紛前來求學。然而由于各方面的急需,單靠英文部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于是從1884年起圣約翰書院把預科改為半天學英文、半天學中文,并擴大招生名額。美國圣公會還派遣22歲的卜舫濟到上海負責該校的英語教學工作。那時,中國人顏永京牧師一度擔任院長(后來圣約翰大學男生宿舍命名“思顏堂”就是為了紀念他)。

1888年卜舫濟繼任圣約翰書院的院長,逐步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除中文課外,其他課程一律開始使用英文教材,學生課內課外須講英語。所以,圣約翰書院的英文水平在當時中國的大學中首屈一指。圣約翰書院升格為大學

卜舫濟任院長后,著手把圣約翰書院升格為大學。1890年書院增設了大學課程,僅有大學生2名;1895年有大學生6名。1896年1月,卜舫濟寫信給圣公會差會部,建議在圣約翰書院增設大學部,開設文理、醫(yī)學和神學3科;文理科學制3年,醫(yī)科收醫(yī)預科畢業(yè)生,學制4年,神學科收文理科畢業(yè)生,學制3年。圣公會差會部批準了卜舫濟的建議。

1899年,圣約翰書院共有大學生27名,全部為男生。其中教徒學生和非教徒學生的比例為1比3,非教徒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要繳學費120圓墨銀,教徒學生可享受減免費待遇。

進入20世紀,上海作為工商都市對西方教育的需求持續(xù)上升,遠遠超過了圣約翰大學的供應能力。1900年圣約翰只能接受1/3的入學申請者,1904年學生187人,大部分來自商人家庭,基督徒57名,其中4人在大學部學習。

1905年美國哥倫比亞特區(qū)頒發(fā)給圣約翰學院授予學位的許可證,從這一年起正式改名為圣約翰大學。按美國哥倫比亞特區(qū)大學條例改組成完全大學,分設文學院、理學院、醫(yī)學院、神學院。卜舫濟任校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