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漢廣》
=1=
五歲的時候,常常因幻想自己是落入民間的公主而夜不能寐,祖母為了哄我入睡,講了一個苦命公主的故事:
傳說天上有七位織布的仙女,她們十分愛干凈,每天都會偷偷跑到凡間的一個水潭里沐浴嬉戲。在她們沐浴的水潭邊,住著一對老夫妻,他們生有七子,分別叫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一家人靠著養(yǎng)牛的收入來生活。偶然間七郎發(fā)現(xiàn)了七仙女沐浴的秘密并告訴了哥哥們,哥哥們不信,七郎就帶著哥哥們埋伏在樹叢里,等待七仙女的出現(xiàn)。七仙女果真來了,她們剛脫下蓮花裙入水,躲在潭邊樹叢中的七兄弟便一躍而出,嚇得七個仙女匆忙穿起蓮花裙,騰空飛走。不料,最小的七妹慢了一步,被七郎一手扯住了裙裾,七仙女由此留了下來。
幾日過去,王母娘娘視察織女房,發(fā)現(xiàn)不見了七仙女,就把六位仙女都審問了一遍。獲知真相的王母娘娘大怒,派了天兵天將來擒拿七仙女,可這個時候人間已過了幾年,牛郎與織女幸福地生活,還生了一對兒女。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母娘娘有心成全這對有情人,卻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徇私。于是想出了一條兩全的計策:織女仍回天庭織布,牛郎還在人間放牛,但每年七月初七,王母娘娘都會劃出一條銀河,讓牛郎渡河去見七仙女一面。
那時年紀(jì)太小,很多細(xì)節(jié)都忘卻了。猶記得這個公主真是命苦,一年才能和心愛的人見上一面,倒不如我這個不是公主的老百姓,喜歡的家人都在身邊。不過,在郊外的河里洗澡這事還是挺讓人興奮的,并且洗澡也能洗出姻緣來,實在很新鮮。
漸漸長大,到了懷春的年紀(jì),讀了《周南·漢廣》,一個“游”字便讓我想起了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反復(fù)讀著“不可方思”,再去回味那個模糊的神話故事,突然就覺得牛郎與織女還是很幸福的,相思一年還能見一面。相比之下,《周南·漢廣》里的樵夫就要無望得多,因為他是單相思,且是不為人知的單相思,這才最熬人心。
=2=
初讀《漢廣》,有種偷窺織女沐浴的悸動。仿若我是那一介樵夫,呆立在高大的喬木之下,悵惘地望著遠(yuǎn)處的游女。我是那么的喜愛著她,可我又清醒地知道她不會屬于我,想到她終會成為別人的新娘,我便心疼得忘記了揮斧砍柴。那么闊而長的漢江啊,我不能渡江過去,她也始終不會知曉我的懷思,就讓這場相思隨波逐流吧。
因后人對“之子于歸”有假想與寫實兩種不同的解讀,《漢廣》的故事也就有了兩種迥異的版本。一種是說樵夫遇見游女,吟此詩以幻想游女嫁給自己的情景;另一種是說樵夫遇見游女正是游女嫁作他人婦的時候,此詩是用來表達(dá)哀痛的。
有人曾撰文打趣說,如果是假設(shè)這位游女要嫁給他,那《漢廣》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流行的“明天我要嫁給你了”,如果是寫實這位游女要嫁給他人,那《漢廣》就相當(dāng)于那首“明天我將成為別人的新娘”。
關(guān)于這個故事,考古學(xué)界另有說法,他們認(rèn)為《漢廣》中游女是關(guān)于漢水女神的最早記錄。
與之呼應(yīng)的,還有一個關(guān)于“神女弄珠”的浪漫故事。據(jù)《南都賦》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鄭交甫出使楚國,“遵彼漢皋臺(萬山)下,乃遇二神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他不知二女是漢江女神,便上前挑逗,索要佩珠,二女含笑不語,解下佩珠相贈。鄭交甫喜不自禁,接過寶珠,襟于懷中,趨行十步,回望二女,
杳無蹤跡,伸手探懷,已失佩珠,方悟漢水女神,不僅悵然。
作為欣賞,歷史的真相偶爾可以忽略,因此我們也不必非去還原兩千多年前的場景。錢鐘書先生曾說過“企慕情境”,我們不妨也這樣來欣賞《漢廣》,“可望而不可及,心向往之,卻身不能至”,單單這一句,已足夠打動天下的癡男怨女。
=3=
每個人大抵都有過單相思的經(jīng)歷,但卻不是每場單相思都能被世人傳誦下來??梢?,單相思也是飽含了學(xué)問的。
因為劉若英、周迅,我們知道有一個電視劇叫《人間四月天》,卻少有人知道這個名字源自哲學(xué)家金岳霖教授的詩句“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因為梁思成、徐志摩,我們知道有一個才女叫林徽因,卻少有人知道對林徽因最為長情的男人叫金岳霖,一句“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是他對林徽因的深切悼念。
金教授一生癡戀林徽因,為她終身未娶。林徽因搬到哪兒,他也隨之搬到哪兒,終生伴其左右。林徽因逝世多年以后,金岳霖先生忽然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才宣布說:“請諸位來慶祝一下,因為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有心至此,你能不為這單相思感動感懷?
如果我們可以將金岳霖教授的故事看做《漢廣》的當(dāng)代版本,那么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1917年8月胡適在自己的婚禮上對伴娘曹珮聲一見鐘情,1923年,他們在杭州相愛。胡適曾經(jīng)想過與發(fā)妻江冬秀離婚,無奈江冬秀以死相要挾,胡適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但還是將自己的情懷寫進(jìn)了詩中--“山風(fēng)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上的人影”。
1948年,胡適赴臺灣之前,來上??床塬樎暎粝乱痪渥屓藷o限欷的“等我”,從此天各一方。曹珮聲為這一句誓約終身未再嫁,臨終前還要求將自己埋葬在安徽績溪的楊林橋旁,只因那是胡適回鄉(xiāng)的必經(jīng)之路。她希望有一天胡適歸來時,能在自己的墳前駐留片刻??伤睦镏?,海峽對岸,胡適早已死去了整整十年。
=4=
因為這些故事,我突然就理解了《周南·漢廣》中樵夫的那一句“不可求思”、“不可方思”。原來不僅僅是“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還有一種愛叫做無望。
有過瓊瑤情結(jié)的人對這樣的愛情應(yīng)該最為熟悉?!睹坊ɡ印防?,無雙對貝勒爺不求名分的愛;《水云間》里,子旋對若鴻貌似兄弟的愛……愛本身是無錯的,但糾結(jié)了三個人命運(yùn)的愛就會牽扯出很多是非來,最終必定要有人退讓,結(jié)局才能圓滿。
肯于退讓的那個人,便是懂得用無望去愛的那個人。
無望,不是絕望,是無求欲望;是已定結(jié)局,不計得失。
這種愛情,只在兩種人身上才會出現(xiàn)。一種是懵懂少年,剛剛觸碰愛情,一心只想付出和給予,還無暇顧及向?qū)Ψ剿饕貓?;多年后再回想,只能評論說那時是少不經(jīng)事。另一種則是情商永遠(yuǎn)處于青春期的人,盡管智商會讓他們很理智地對待愛情、保護(hù)自己、勿傷他人,但依舊年輕的情商還是可以讓他們不計成本地奉獻(xiàn)愛情。前者是因為不懂,所以可愛;后者是因為懂得,所以可貴。
我們都有一顆希望能和自己最愛的那個人在一起的俗心,如果這個愿望泯滅,心也就空了。而那個無望著愛你的人,連最后的私欲也為了愛你而放棄了。
試想,在你和愛人花前月下時,另外一顆心卻為你形單影只;固然你不必為此感恩或是內(nèi)疚,但如果你知道他/她的存在,那么請你尊重并善待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