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
愿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br>
--納蘭容若《青衫濕遍·悼亡》
小冬郎十歲那年就已經(jīng)寫得出《上元月蝕》和《上元即事》這樣的詩了,寥寥幾十個字的背后,我們看得出他簡直就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小學究了。凡俗如我們實在無法置信,這樣法度森嚴而又洋溢著天馬行空般想像力的作品竟出自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之手。他可是被嚴厲的父親關在小教室里沒日沒夜地讀書的嗎?
不,這完全不像小冬郎的生活。旗人入關之后,面對著令自己眼花繚亂的大漢文明,迅速地生出了一種自卑而又夾雜著恐懼的心理。自卑,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是以野蠻的刀劍統(tǒng)治著高貴的文明;恐懼,因為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他們害怕自己這寥寥的人丁終將被它的大潮湮沒。所以,統(tǒng)治者一再強調(diào)著旗人的“祖宗家法”:祖輩以騎射討生活,父輩以騎射得天下,子子孫孫也必將保持這個騎射傳統(tǒng),不許有絲毫的懈怠。既然是以野蠻的刀劍君臨這個龐大的文明世界,最不可以減弱的就是本民族的戰(zhàn)斗力。
從多爾袞到順治,從順治到康熙,這樣的政令一再發(fā)布,時刻提醒著旗人要居安思危?;蛟S只有親眼看到過一蛇吞象的人才能感受到那條作為勝利者的蛇的刻骨膽怯。
[1]一塊肥膩膩的祭肉
成年后的容若在第一次護衛(wèi)康熙皇帝參加祭天大典之后,回來追憶起童年時候的第一次家祭。所有的細節(jié)全都模糊了,只記得分食祭肉的時候,自己突然覺得一陣惡心,一口便吐了出來。錦衣玉食的小冬郎從來就沒有吃過這樣難吃的東西,那只是一塊粗糙割就的肉塊,在白水里煮過一下,沒有任何佐料。小冬郎大哭起來,但平日里那么關心自己的父親卻反而嚴厲起來,喝令自己把那個肥膩膩的肉塊吃掉。小冬郎抽噎著,撿起那塊祭肉,放進嘴里,不敢咀嚼一下,飛快地吞了下去。
祭禮完成之后,父親恢復了往日的溫和,對小冬郎講起了祭肉的來歷,說他們的祖先在遙遠的白山黑水生活的時候就是這樣吃肉的,今天的祭祀之所以還要這樣,就是提醒八旗子弟,無論在多么富貴繁華的生活里也不能忘記祖先的辛勤和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