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清債務后,林家人都以為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日子了。沒想到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福建的鄉(xiāng)下又開始鬧起了土匪,土匪們欺男霸女、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像林梧桐這樣的小商販,生意根本做不下去。可是沒有營生就沒有收入,全家人就得餓肚子。無奈之下,林梧桐改行做起了木匠,這一做就是兩年。
然而,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勤勞的雙手敵不過頻繁的禍亂、戰(zhàn)事。一面是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搶掠,一面是日益猖獗的土匪趁火打劫,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是心驚膽顫、苦不堪言。
眼看著日子越來越艱難,林梧桐想到了幾年前闖南洋謀生的兩個叔叔。這一次,他決定離開安溪,去南洋投奔叔叔,謀求生計。輾轉赴馬來,一天只賺 8毛錢的小木匠。 1937年,林梧桐告別了母親,揣著辛苦積攢下來的 175元錢只身前往當時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馬來亞(即現在的馬來西亞)。
臨行前,母親拉著他的手再三叮囑:“兒啊,人在異鄉(xiāng),凡是都要容忍,萬不能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更不可與人動武。任何事情一旦動起武來,無論誰輸誰贏,大家都會吃虧?!绷治嗤┖蹨I,把母親的話牢牢記在心里,這句樸實而充滿道理的話也影響了他的一生。這一年,林梧桐 19歲,也就在那一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國。
漂洋過海來到大馬后,林梧桐住在吉隆坡的四叔家里,一面跟著四叔做一些粗重的木匠活和泥瓦活,一面學習建筑和馬來話,雖然每天只有 8毛錢的工資,有時沒工做還沒有工資,但他仍然省吃儉用,把錢一點點積攢下來,寄給遠在福建鄉(xiāng)下的母親。由于之前已經有了兩年的木匠經驗,林梧桐干起活來也算是輕車熟路,再加上他刻苦勤學,兩年后,林梧桐便開始試著獨立地去做建筑承包業(yè)務。
林梧桐承包的第一筆生意是興建一座兩層樓的學校校舍,這讓他賺了 100多令吉(馬來西亞貨幣)。雖數目不大,但對于林梧桐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成就與鼓舞。誰知建筑承包的生意剛剛開始,國內的戰(zhàn)爭越演愈烈。身在異鄉(xiāng)的林梧桐十分惦念家人的安危,體弱多病的母親更是讓他牽腸掛肚。于是,他放棄了剛剛萌芽的事業(yè),冒險回到家鄉(xiāng),重操木匠的舊業(yè)。
在回鄉(xiāng)的半年里,雖然是在戰(zhàn)亂和匪亂中度過,生活十分清苦艱難,但因為是和家人在一起,相濡以沫、相互扶持,這段日子也就成為了林梧桐一生中最幸福、最溫馨、最美好的回憶。那個時候,林梧桐內心深處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家鄉(xiāng),重過以往平靜的鄉(xiāng)村生活,奉養(yǎng)母親,以盡身為人子的責任。
但局勢的惡化逼迫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面對戰(zhàn)局的急轉直下和生活的舉步維艱,林梧桐當機立斷,做出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抉擇——重返馬來西亞。
那一天,母親親自送林梧桐到碼頭,母子倆在碼頭揮淚惜別。事后,林梧桐才知道,就在他離開后不久,日本侵略軍就開始加強對中國海防的控制,實施嚴格的出入管理制度,限制進出福建的人流和船只,而他乘坐的那艘船正是最后一班駛離福建的船。
倘若當初林梧桐沒有那么堅定,而是優(yōu)柔寡斷,拿不定主意,也許,他就會永遠的留守在家鄉(xiāng)那個偏僻的小山村里,當一輩子的木匠或者農民,那么他一生的際遇也肯定和現在完全不同。其實,生命中本來就沒有那么多的“倘若”和“也許”,人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都是在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