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人人都該學(xué)點(6)

長壽的革命 作者:趙鐵鎖


也許你沒有想到,你身上一些疾病的根源正是筋縮。根據(jù)我搜集的材料,筋縮可導(dǎo)致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1.頸緊痛。

2.背緊痛。

3.長短腳。

4.腰強直痛。

5.不能彎腰。

6.不能蹲下。

7.腿痛及麻痹。

8.轉(zhuǎn)身不靈活。

9.肌肉收縮/萎縮。

10.手不能伸屈(手筋縮短)。

11.步法開展不大,密步行走。

12.髖關(guān)節(jié)的韌帶有拉緊的感覺。

13.大腿既不能抬舉,亦不能橫展。

14.腳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牽引痛。

15.手、腳、肘、膝時有脹、麻、痛感,活動不順。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以上情況,就應(yīng)該意識到,你這是筋縮了,應(yīng)該拉一拉筋了。那么,究竟應(yīng)該怎樣拉筋呢?下面,我就教給你兩種簡易的拉筋法。

1.臥位拉筋法

這種拉筋法共分為四個步驟,比較適合你在家里活動。第一步,先將兩張安全穩(wěn)妥、平坦的椅子擺放在近墻邊或門框處;第二步,坐在靠墻或門框的椅邊上,臀部盡量移至椅邊;第三步,躺下仰臥,左腳伸直倚在墻柱或門框上,右腳屈膝落地,盡量觸及地面,雙手舉起平放在椅上,保持10分鐘(這期間,右腳也可作踏單車姿勢擺動,有利放松髖部的關(guān)節(jié));第四步,移動椅子至另一面,依上述方法,左、右腳轉(zhuǎn)換,再做10分鐘。

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拉松腰至大腿膝后的筋腱,還有助于拉松髖部的關(guān)節(jié),并且對大腿內(nèi)側(cè)韌帶及大腿背側(cè)韌帶也有拉動,是一種高效的拉筋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高血壓、心臟病、骨質(zhì)疏松癥、長期體弱的患者,在拉筋時必須有專業(yè)醫(yī)生的配合,否則可能會發(fā)生危險。

2.立位拉筋法

這套方法是我從香港名醫(yī)朱增祥先生那里學(xué)來的,非常方便,隨時都可以使用,也分四步:第一步,找到一個門框,雙手上舉扶住兩邊門框,盡量伸展開雙臂;第二步,一腳在前,站弓步,另一腳在后,腿盡量伸直;第三步,身體與門框平行,頭直立,雙目向前平視;第四步,以此姿勢站立3分鐘,再換一條腿站弓步,也站立3分鐘。

這種方法可拉肩胛部、肩周圍、背部及相應(yīng)部分的筋腱、韌帶。大家可以用此法自己在家治療肩頸痛、肩周炎、背痛等。

3.其他拉筋法

其實,拉筋是一種非常簡便的保健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無論你采用什么方法,只要你感覺到自己的筋被拉動了,就會收到相應(yīng)的效果。比如,在家里的餐椅上、窗臺上,在公園的亭柱上、長椅上等,都可以拉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飯后最好不要拉筋。

助你長壽的經(jīng)典--生命十二式“易筋經(jīng)”

“易筋經(jīng)”是一種以強身壯力為主的鍛煉方法,“易”有變易的意思,“筋”指筋脈。它的主要特點是動靜結(jié)合,內(nèi)靜以收心調(diào)息,外動以強筋壯骨。

對于“易筋經(jīng)”,我們非常熟悉,在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俠作品中就曾多次提到。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一部易筋經(jīng),不過關(guān)于它的來歷則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天竺和尚達摩所傳,有的則說是道家秘籍,無論如何,它強筋健骨的功效是眾所周知的。

易筋經(jīng)分為內(nèi)功和外功兩種功法,其中內(nèi)功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亦較高,一般全套鍛煉只適用于體力較好的青壯年或慢性病患者。而外功因其主要運動指掌及上肢,普遍適用于各年齡層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過上肢運動而運氣壯力、活血舒筋,影響全身。在這里,只向大家介紹外功功法。

練功時,早晨面向東立,消除雜念,聚精會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氣”貫于兩手,邊做邊默念數(shù)字。練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練后連貫練習(xí)。各式鍛煉方法如下:

第1式:兩腳分開,距離同肩寬;兩眼向前看,兩肘稍屈,掌心向下;每默數(shù)一字,手指向上一翹,手掌向下一按;一翹一按為1次,共默數(shù)49次。

第2式:兩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兩拇指端相對;每默數(shù)一字,拇指向上一翹,四指一緊,一翹一緊,共默數(shù)49次。

第3式:兩手拇指先屈于掌內(nèi),然后四指握拳,兩臂垂于體側(cè),拳孔向前;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4式:兩臂從下向前緩緩舉起,高與肩平,兩肘稍屈,拳心向?qū)Γ?尺左右);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默數(shù)49次。

第5式:兩臂緩緩向上舉,拳心相對,兩臂稍屈;兩臂不可緊靠頭部,上舉時兩腳跟提起;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兩腳跟一起一落,默數(shù)49次。

第6式:兩臂左右平舉,屈肘,兩拳對兩耳(距離1寸),虎口對兩肩;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7式:兩臂左右側(cè)平舉,高與肩平,虎口向上,兩肩略向后仰,胸部略向前,兩臂上舉同時腳趾離地,腳掌著地;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8式:兩臂向前平舉,高與肩平,兩肘不屈,兩拳距離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9式:兩臂左右分開,屈肘至胸部,然后翻兩拳向外至鼻前,兩拳距離約2寸,拳心向外;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10式:兩上臂左右平舉,兩前臂向上直豎,虎口對兩耳;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11式:兩臂落下,兩掌翻轉(zhuǎn)至臍下兩旁,兩拇指離臍1~2分;每默數(shù)一字,將拳一緊,緊后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shù)49次。

第12式:兩手松開,兩臂下垂,然后兩臂前平舉,手心向上,腳跟同時提起,腳跟落下時,兩手還原,重復(fù)3次。

本法注重動靜結(jié)合,在練功方式上強調(diào)動功與靜功的密切結(jié)合。在練動功時要“動中靜”,即保持精神寧靜的狀態(tài),全神貫注,呼吸自然;練靜功時要“靜中動”,即在形體外表安靜的姿勢狀態(tài)下,保持氣息運動的和諧。只有動靜結(jié)合,意、氣、體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煉精化氣,內(nèi)養(yǎng)臟腑氣血,外壯筋骨皮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