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向上市之路的先鋒(1)

足跡 作者:朱靈


1993年7月15日是一個值得我們記住的日子?!吧衔?0時,香港聯(lián)交所大廳內,當彩色顯示屏上跳躍出一個嶄新的證券代碼‘168’時,大廳里爆發(fā)出一陣長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全場歡聲雷動?!边@是《上海證券報》對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的掛牌儀式的描述。

這決不是一個普通的掛牌儀式。在港交所過去的幾十年歷史當中,沒有一家公司的掛牌儀式能夠像青島啤酒這樣令人心潮澎湃。據(jù)《上海證券報》報道,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幾百位嘉賓出席了青島啤酒的掛牌儀式,除青啤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外,還包括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劉鴻儒、香港證監(jiān)會主席羅德韜、香港聯(lián)交所主席和副主席等一大批證券界的風云人物。

這確實是一個里程碑。當時的中國企業(yè)大多為國有和國營企業(yè),而外國投資者對這些國有企業(yè)了解甚少。盡管如此,憑借上百年的知名品牌和上市之前成功的路演,青島啤酒還是贏得了許多投資者的青睞。在上市前的一周之內,青啤的股份就已經以倍被超額認購了。

然而,青島啤酒能夠成為第一個走向海外的中國公司,這令許多人都感到意外。

1903年8月15日在Moltek兵營西側的Hauptmann-Mler街(今青島市登州路),Anglo German釀造股份公司(亦稱英德釀業(yè)公司,由德國和英國商人在香港注冊成立)投資44萬元建造了英德釀業(yè)公司日耳曼啤酒廠,生產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這家工廠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均從德國進口,年產能力為2000噸,所產啤酒銷售到上海、天津、煙臺和大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人沒收了德國人的股份,又從英國人的手中買下剩余的股份。從1915年到1945年,青島啤酒一直處于日本人的占領和管理下。

二戰(zhàn)后,這個工廠曾經短暫地隸屬于南京國民黨政府。1949年解放后,青島啤酒也隨之變成一家國營啤酒公司。

1993年6月16日,經有關部門批準,青島啤酒廠作為獨家發(fā)起人合并了青島啤酒第二有限公司、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和青島啤酒四廠,組建成立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經過100多年的發(fā)展,青島啤酒終于成長為蜚聲國際的著名企業(yè)?,F(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產企業(yè)美國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即A-B公司)擁有青島啤酒27%的股份。

然而,改革開放的春風給這個老牌企業(yè)帶來的不都是陽光雨露。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中國經濟逐漸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因為不能適應新的經濟環(huán)境,這家老牌企業(yè)經歷了改革的陣痛。從1980年到1992年,國內啤酒行業(yè)的年產量從68萬噸增長到1005萬噸,年增長率為25%。而青島啤酒廠的年產量自1986年達到10萬噸后就多年徘徊不前,其市場占有率也從1980年的下降到1992年的。

由于長期處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青島啤酒的經營管理體制僵化,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要求,且每年企業(yè)的絕大部分利潤都上繳國家,企業(yè)缺少一些自我發(fā)展的條件。

1992年是青島啤酒的一個轉折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第一次被提上日程。同年9月,國家體改委批準包括青島啤酒在內的9家國有企業(yè)作為股份制規(guī)范化試點企業(yè)進行改制,并計劃在海外上市。這9家國有企業(yè)中多數(shù)都屬于制造業(yè),包括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儀征化纖等大型制造企業(yè)。

當時,這批企業(yè)進行改制和赴海外上市的行為都缺乏法律依據(jù),除了國家體改委發(f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范意見》之外,還有許多法律空白,改制工作難度很大。

然而8個月后,作為9家國有企業(yè)中唯一一家生產快速消費品的公司,青島啤酒成功地完成了復雜的公司重組,并順利地在香港和上海交易所掛牌,從此開創(chuàng)了中外合資企業(yè)整體轉制、合并上市的先例。

上市使青島啤酒一共籌得億港幣和億人民幣,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因此從70%降至29%。然而,青島啤酒收獲的不僅僅是資金。

“青島啤酒開始了解什么是國際化。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WTO已不再陌生;而那個時候,沒有多少人知道國際運作模式。因此青島啤酒就好像提前了10年加入WTO?!鼻鄭u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董事會秘書、公關部長袁璐在接受《招商周刊》記者的采訪時如是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