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圣孔子逝世以后,京師里很少重視高等教育,只有武帝建元、元狩年間,儒學昌盛,文風大振。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民俗不務本業(yè)(農桑),巧詐的人多,作奸犯科的人,鉆窺法令的縫隙,要借道德禮俗去感化他們,是毫無效果的,只有嚴刑重罰,才能制服他們。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朝已和大夏互派使節(jié),西方極遠的變族,他們伸長頸子望著中原,想要瞻仰中國的衣冠文物。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別人有危難肯去救援,別人困窮,肯去赒濟,有仁人的風度;不失信、不背棄諾言,世人都欽佩他們的義行。作《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的人,使得君主心平氣和地看他們的行動,聽從他們所講的話,而得到寵幸。不僅他們人漂亮,論才能也各有他們的長處。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和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和別人爭權奪利,對上不肯諂媚,對下也不驕傲,從容大方地應付一切人,這是道家“因應”的做法,別人也不必存心去傷害他們。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楚、秦、趙等國,國度不同,國內的占卜家因為民間風尚不同,卜筮的方法也各相異,要統(tǒng)一地看看他們(日者)的宗旨何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三代用龜不同,四夷的卜法也不同,但用它來判斷吉兇卻是一致的,大略舉出它的要點。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一個普通平民,他們不觸犯國家的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或是買進,或是賣出,要看時機來決定,這樣地增加他的財富,聰明的人也認為有可取的地方。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想我大漢承繼五帝的遺風,上接三代的傳統(tǒng)志業(yè),周朝末年,秦代除去古文(專用秦篆,又稱小篆),燒毀《詩》《書》等古代典籍。因之明堂(古代帝王宣布政令,接見諸侯的地方)、石室、金匱(藏圖書的地方和器物)、玉版(上面刻有文字),等處所藏的圖書,都散失損壞了。漢朝開國后,蕭何整理法令條文;韓信重述兵法;張蒼擬就律歷方面的章法和程序;叔孫通制定禮節(jié)和儀式,于是,學術風氣漸開,《詩》《書》等古籍也不斷地慢慢出現(xiàn)了。從曹參推薦蓋公專講黃帝老子的學問后,賈誼、晁錯也發(fā)揚申不害、商鞅等法家的學問,公孫弘因為懂得儒家的學術而顯名朝廷。這一百年中間,天下已發(fā)現(xiàn)的遺文古事,都集中在太史公的府第。太史公仍舊父子相繼總領這一要職,因之嘆息說:“回想先人曾掌管這一事務,在唐、虞時很有名氣,到了周代又主管這一職務,可以說司馬氏世代主持天官,直到我自己,敬慎的記著!敬慎的記著!”盡量搜集天下散失的文獻,帝王大業(yè)的建立,要推考所以然,詳察它的結果,在極盛的時候要觀察它日漸衰落的原因,再從歷史人物的實際行動來對勘考驗。約略推考三代,紀錄秦漢,最早從黃帝開始,直到現(xiàn)在(漢武帝時),作十二本紀,科別條舉,綱目都具備了。同一時代而世次相異,年代先后不易明了,作了十表。有關禮樂制度的減少或增加,律度歷法的新創(chuàng)或更改、兵機權謀、山川形勢、鬼神奧秘,天和人的感應、協(xié)調,如有窒礙,需加變通,于是作八書。二十八個星宿,環(huán)繞著北斗;又譬如車輪,三十只輻,環(huán)集在同一轂上,方能不斷地運轉。如腿、臂一般地輔佐大臣,恰好和星辰、輻轂相配稱(稱讀去聲),他們忠實守信,堅守臣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他們扶持正義,有超人的風范,緊握著風云的際會(時機)建立功業(yè),流芳百世,作七十列傳。計本紀十二、表十、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總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叫做《太史公書》(后世才稱為《史記》,本無此名)。序次大略,借以收拾散佚,彌補闕漏,成為專家的著述。協(xié)合六經傳記,整齊百家雜說,正本藏在名山(藏書的府庫),副本就放在京師,留待后圣君子,第七十。太史公說:“我撰述自黃帝以來,直到武帝太初,只百三十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