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新技術、國外競爭和裁減員工對經濟有利、有弊還是不影響?”的問題的回答中,93%的經濟學家認為會產生有利的結果,2%的經濟學家認為有不利影響;與此對應,只有43%的公眾認為會產生有利的影響,31%的公眾認為境況會變壞。
大約75%的公眾認為油價上漲是石油公司追求利潤的結果,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約85%的經濟學家認為油價上漲是供求關系變化導致的。
經濟學家與公眾之間關于經濟運行的迥異的看法會帶來棘手的問題,對政府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產生負面影響。公眾對經濟問題的片面看法造成了這種脫節(jié)(參見本書引言部分)。不過,經濟學家難辭其咎,因為他們沒能將這些共識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公眾對當今經濟問題的困惑與觀點沖突與經濟學家系統(tǒng)的分歧沒有任何關系。
調查結果:經濟學家同意什么(附同意的百分比)
1靈活和浮動的匯率能使國際貨幣安排更為有效(95%)。
2關稅和進口配額制通常會降低社會總福利水平(94%)。
3污染稅或可交易污染權在控制污染上比規(guī)定污染排放標準更為有效(94%)。
4租金的管制會降低住房質量和供應量(93%)。
5美國的貿易赤字與其他國家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無關(91%)。
6聯(lián)邦預算應該在一個經濟周期中而不是一年中保持平衡(90%)。
7財政政策在非充分就業(yè)經濟中有著顯著的刺激經濟的作用(86%)。
8適度的財政政策能使長期資本形成比例提高(85%)。
9現(xiàn)金支付與等額物品支付方式相比,前者能大幅度提高收款人的福利水平(84%)。
10聯(lián)邦預算盈余應該用于償付國債(83%)。
11對收入進行再分配是美國政府的法定作用(83%)。
12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貨幣的過度供給(83%)。
13應該擴大勞動所得稅稅收減免計劃(80%)。
14巨額聯(lián)邦預算赤字對經濟有不利的影響(80%)。
15稅收政策對家庭單元沒有顯著的影響(76%)。
16對公眾救助設置時限的福利改革會提高社會福利總水平(76%)。
17全球化經濟帶來的好處與壓力并不是導致美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75%)。
18薪金和價格的控制并不是解決通貨膨脹的明智之舉(74%)。
19從非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應從生產性資源的私有化開始著手(74%)。
20最低工資制提高了年輕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失業(yè)率(73%)。
21應嚴格執(zhí)行反托拉斯法,遏制并削弱壟斷勢力的影響(73%)。
22經濟證據表明美國有過多的資源被投入到農業(yè)部門(72%)。
23聯(lián)邦儲備局應致力于保持低通脹,而不是其他的諸如就業(yè)、經濟增長之類的目標(72%)。
24商業(yè)周期的調整應由聯(lián)邦儲備局去做,避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72%)。
25在美國串謀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大企業(yè)之間(72%)。
26使經濟在低于充分就業(yè)水平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資—價格合約(72%)。
27美國收入分配應該更加平均(68%)。
28較低的邊際稅率導致休閑減少、工作努力程度提高(68%)。
29從長期看,經濟會趨于一個自然失業(yè)率水平(68%)。
30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世界貿易組織在環(huán)境和勞動標準等領域的作為不會威脅到國家主權(67%)。
31聯(lián)邦儲備局在必要的時候是能夠使貨幣發(fā)行量的增長保持在一定比率上的(67%)。
資料來源:Richard M. Alston,J. R. Kearl,and Michael B. Vaughan,“Is There Consensus among Economists in the 1990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1992,pp. 203209,and Dan Fuller and Doris GeideStevenson,“Consensus among Economists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Fall 2003,pp. 369,9,18,19,25,and 26 are from the 1990 survey;the remaining issues are from the 2000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