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1(6)

明茨伯格管理進行時 作者:(加)明茨伯格


博采眾長

因此,我在撰寫本書時總是廣集素材,包括各種典型案例、客觀證據(jù)、理論觀點和語錄引言。不論這些素材來源于什么年代,只要看上去對我最有幫助,我便一并收下。但愿您能認同我在本章引用的老觀點堪稱經(jīng)典。這些引言流傳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實際上,它們宛如陳年老酒,越久越香醇。

我1973年的那本書主要是從兩個基本方面描述管理工作的,即它的特征和內(nèi)容。管理工作的特征包括管理的快節(jié)奏、多干擾、口頭溝通和實踐性,等等;而管理工作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在管理者扮演的各種角色上(比如有名無實的領導、危機處理的高手)。兩者相比,我對管理工作的特征這部分內(nèi)容更為滿意。因此,本書第2章“動態(tài)管理”中有很多內(nèi)容都取材于那本書。一直以來,我?guī)缀鯖]有發(fā)現(xiàn)可以推翻我那些結論的客觀依據(jù)。事實上,我在第2章中還引用了大量例子來證實那些結論。

第3章是關于管理的內(nèi)容,描述管理者在工作中究竟在做什么。與第2章不同的是,第3章完全沖破了那本書的禁錮。1973年的作品發(fā)表之后,我逐漸意識到,和大多其他同類著作一樣,我的書也僅羅列出各種管理角色,并沒有對管理進行完整全面的描述。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致力于構思“一種管理模型”(這也是本書第3章的標題,這個標題最初發(fā)表于1994年)。該模型從三個層面描述管理活動:信息層面、人事層面與行動層面。我用該模型幫助我詮釋那29天的所見所聞,同時也用它來闡明第3章中引用的材料。

最后3章是在前3章的基礎上新增的內(nèi)容,完全緊跟時代。不過,這幾章都在闡述我個人的思想而非管理本身(如果1973年我能想到這些,早就寫進那本書里了??磥?,我才是那個變化的人)。

第4章探討“難以述說的管理多樣化”。我曾研究過傳統(tǒng)證據(jù)中有關民族文化、層級制度、個人風格等各種因素對管理實踐的影響,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變得越來越不滿意,總覺得有不妥之處。這些證據(jù)無一能夠充分表達我在29天里所觀察到的引人入勝的多樣性。因此,我回顧了那29天的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哪個因素能夠完全解釋這些天的所見所聞,就連個人風格這個因素也不例外。只有把各種因素結合起來,才能揭示事情的真面目。因此,在第4章里,我描述了管理者采取的各種“方式”,比如,保持工作的連貫性、跳出中層進行管理、與外部環(huán)境聯(lián)系。同時,我還闡述了在沒有管理者的情況下的各種管理方式,以此對這一章做出總結。

第5章直面“無法回避的管理難題”—— 那些無法解決而管理者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膚淺綜合癥、聯(lián)絡的困惑、委派的困境。寫這一章時,我很是陶醉,希望讀者在閱讀時也有痛快淋漓之感。

最后,不得不在最后一章中面對“有效管理”的正是我本人。很多作者都大膽自信地進入了這個領域,尤其是那些騎著“領導力白馬”的人,但到最后都免不了流于平庸。而我呢,惶恐不安地做著研究,卻反而從中獲得了很大樂趣。在這一章,我極其嚴肅地思考了一個問題:管理者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并非完人,為什么他們大多能夠成就大業(yè)?本章引用了已發(fā)表的有關家庭幸福的資料,來分析被管理單位的快樂與否。最后得出一個結論,要成為有效的管理者甚至可以說,要成為偉大的領導者—— 你不必十全十美,只需平平常常、頭腦清楚。

在這開宗明義的一章里,我已說過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強調(diào)傳統(tǒng)智慧—— 再加上那些沉悶乏味的“管理正確性”研究。我寫本書旨在開闊我們的視野,引發(fā)我們對管理的好奇心,進而思考與探索。我不希望您看完此書做恍然大悟狀,而是希望您和我一樣,能夠掩卷遐想,進行反思與質疑。管理者只有深思熟慮并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管理者。需要再次重申的是,管理工作矛盾重重,神秘莫測,常令人進退維谷,而且沒有解決之道。任何管理方案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我的當然也不例外)。

那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吧,去體驗古今管理實踐的樂趣、責任和苦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