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7月,三井遞上開辦銀行的牌照申請。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個銀行牌照申請。8月,財政部的批文就下來了,其中還包括井上馨提交內閣批準的時間,效率奇高。更妙的是,政府在美國已經印好的鈔票將立刻轉交三井,由三井直接發(fā)行,連印刷都省了。
三井正在狂喜之中,不好的消息卻傳來了。由于伊藤博文的建議,政府突然改變了主意,要學美國建立國家銀行體系。所謂國家銀行并非官辦銀行,而是具有發(fā)鈔權力的股份制銀行。但是,三井偏好家族能完全控制的私人銀行體制,對和別人合作沒有太大興趣。井上馨為了補償三井,將680萬日元的財政券和250萬殖民券的發(fā)行生意,交由三井來做。這兩種政府券都是號稱可兌換金幣的鈔票,但由于日本根本沒有這么多的黃金而無法兌現(xiàn)。三井雖然也賺了不少,但仍然對能夠發(fā)鈔票的銀行這一巨大的誘惑朝思暮想?!?】
在井上馨反復做工作的情況下,三井不情愿地同意與兩家老錢莊合資,建立了第一國立銀行,主要負責經理國庫。這可是筆巨大的買賣,所有國家財政收入都要經過它的手,相當于得到了一筆天文數(shù)字的資金沉淀,放貸也好,投資也罷,三井的資金實力變得超級雄厚。美中不足的是,這么大的好處居然要和別人分享。
消滅對手的機會終于來到了。
日本財政部“突然”意識到,國家的錢都存放在股份制的第一國立銀行不一定靠譜,準備搞一次突擊檢查,看看這三家主要股東是不是有足夠的資本。由于井上馨的通風報信,三井提前做好了資金準備,而另外兩家則立刻露出了馬腳。由于無法拿出足夠的現(xiàn)金,被政府強制關了門。
在井上馨的幫助下,三井終于獨霸了第一國立銀行的國庫經理大權。
難怪在日本政壇上,井上馨的外號就是“三井的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