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富源泉:學而優(yōu)則商

話說晉商 作者:張正明


在封建社會中,傳統(tǒng)的觀念是重儒輕商,故“士農工商”的四民中,士為首等,商為末等。商人在社會上受到人們的歧視,屢屢遭遇的冷遇使經商之人被壓得透不過氣來,人們但有三分奈何也是謀求仕途之路。但是在山西,這種“四民”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1724年(清雍正二年),山西巡撫劉於義奏稱:“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可見山西人經商風氣的盛行,傳統(tǒng)的“士農工商”職業(yè)排序觀念在山西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把商業(yè)排在了各業(yè)之首。這種觀念和風氣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清末舉人劉大鵬說:“近年吾鄉(xiāng)(太谷縣)風氣大壞,視讀書甚輕,視商業(yè)為甚重,才華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門為商,而讀書者寥寥無幾,甚且有既游庠序竟棄儒就商者。亦謂讀書之士,多受饑寒,曷若為商之多得銀錢,俾家道之豐裕也。”

有一些民謠也反映了當時山西人的觀念和風氣:“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良田萬頃,不抵日進分文”;“要想富,莊稼帶店鋪”;“買賣興隆把錢賺,給個縣官也不換”。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出現應考之童不敷額數的現象。劉大鵬說:“當此之時,凡有子弟者,不令讀書,往往俾學商賈,謂讀書而多困窮,不若商賈之能致富也。是以應考之童不敷額數之縣,晉省居多,他省不知也?!边@是山西人重商帶來的一個社會現象。

在思想觀念上,他們甚至走得更遠。傳統(tǒng)的說法是“學而優(yōu)則仕”,但他們是“學而優(yōu)則商”。榆次車輞富商常氏,為子弟提供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尊師重教,但目的并不是“學而優(yōu)則仕”,而是為家族的經商活動培養(yǎng)人才。九世常萬王己、常萬達兄弟在就學時,學習成績優(yōu)良,但學成之后并沒有去參加科考,而是隨父親常威到張家口經商。由于常氏兄弟有文化,經商多謀略,后來常萬王己創(chuàng)立“十大昌”商號,常萬達創(chuàng)立“十大玉”商號,成為晉商中一支勁旅。他倆的堂兄弟常萬育,讀書時“用力甚勤,人皆許其能遠,母獨命學陶朱術”。

    陶朱術,就是經商術。中國歷史上有個叫范蠡的人,他輔佐越王勾踐復興越國,打敗吳國后,急流勇退,隱姓埋名,乘扁舟浮于江湖,經營商業(yè),最終成為擁有數十萬家財的巨富。他別號陶朱公,所以陶朱公在漢語中成為“商人”、“富商”、“善于經營的商人”的代名詞。常萬育經商20年,很有成就。即使已取得功名的常氏子孫,仍以經商為榮。十二世常麒麟,已選拔貢,需赴京入國子監(jiān),但他棄儒為商。其子常維豐,少年就學時,詞章粹美,但他考入國子監(jiān)后,仍然棄學經商了。晉商這種以商業(yè)為生計的祖訓,“學而優(yōu)則商”的觀念,在今天看來,仍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對于強國富民有著積極的意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