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節(jié):供給和需求—推動市場運轉的左右手(6)

圖解微觀經(jīng)濟學 作者:黃典波


在西方經(jīng)濟學中,商品的均衡價格是指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

1.均衡狀態(tài)

一般均衡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法國經(jīng)濟學家瓦爾拉斯。瓦爾拉斯的均衡理論中有一個拍賣喊價人,又稱“瓦爾拉斯拍賣者”,他通過對商品的競賣,得到商品的均衡價格。在這一點上,供給量與需求量恰好相等:既不存在短缺的現(xiàn)象,也不存在供給過剩的現(xiàn)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使價格進一步變化的壓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均衡是指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價格是由該商品的需求和供給共同決定的,供給等于需求、價格不再變動的狀態(tài)就是市場的均衡狀態(tài)。

2.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

均衡價格是指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在均衡價格水平下的供求數(shù)量稱為均衡數(shù)量,如圖3?12所示。

圖3?12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fā)形成的,均衡價格的形成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均衡價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fā)形成的,有外力干預的價格不是均衡價格。

在市場上,需求和供給對市場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是相反的。由于均衡是暫時的、相對的,而不均衡是經(jīng)常的,所以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經(jīng)常發(fā)生。

當一個市場價格高于均衡價格時,物品的供給量將超過需求量,這樣就會存在物品的過剩:在現(xiàn)行價格下賣者不能賣出他們想賣的所有物品,這種情況被稱為超額供給。

例如,當水果市場上存在超額供給時,水果商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冷藏室中越來越多地裝著他們想賣而賣不出去的水果,他們對這種超額供給的反應是降低其價格,價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場達到均衡時為止。同樣,如果水果市場的價格低于均衡價格,此時,物品需求量將超過供給量,這樣就會存在物品短缺:需求者不能按現(xiàn)行價格買到他們想買的東西,這種情況被稱為超額需求。例如,當水果市場出現(xiàn)超額需求時,買者不得不排長隊等候購買,由于太多的買者搶購太少的物品,賣者可以作出的反應是提高自己物品的價格。隨著價格上升,市場又一次向均衡變動。

因此,許多買者與賣者的活動自發(fā)地把市場價格推向均衡價格。一旦市場達到其均衡價格,所有買者和賣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滿足,也就不存在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壓力。

3.弗里德曼對于均衡的分析

弗里德曼在分析均衡問題時,假定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的變動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現(xiàn)在以商品甲為例,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消費者對商品甲有不同的需求量;同樣,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生產(chǎn)者愿意提供的商品甲的數(shù)量也有所不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