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化危為機,危機中拓展資源控制

百年殼牌 作者:彭劍鋒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殼牌運輸與貿易通過發(fā)展遠東與英國的貿易往來形成了極其強大的海上運輸能力。在19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受當時為了同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爭奪亞洲市場的以羅斯柴爾德家族及諾貝爾家族為代表的歐洲勢力的邀請而獲得進入石油業(yè)的機會。一開始,殼牌運輸與貿易只是充當運輸者的角色,資源的掌控者是歐洲的諾貝爾家族及羅斯柴爾德家族。但是俄羅斯千變萬化的形勢使得塞繆爾兄弟意識到了他們處在供應鏈中間的尷尬位置,塞繆爾兄弟認識到控制資源源頭的重要性,為確保自己的利益,他們在1893年與羅氏家族簽訂了正式的供應協議。此外,殼牌運輸與貿易還通過購買油田獲得資源,但是自己并沒有足夠的石油資源勘探實力。

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則是憑借安坤·邵克在荷蘭遠東的東印度殖民地蘇門答臘島發(fā)現石油資源而進入石油業(yè)。當初安坤·邵克能獲得石油資源開采權主要有三個理由:有利于增強荷蘭在蘇門答臘地區(qū)的影響;可以減少對美國煤油的依賴;如果找像標準石油那樣的外國公司來代理,雖然它們有技術,但是會影響前面兩個目的的實現,所以必須得由荷蘭人自己開辦。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一開始的石油資源只是在蘇門答臘地區(qū)有限的幾個油井,而且公司受資金缺乏、技術落后的困擾,一直在掙扎中求生存。

1897年,皇家荷蘭石油公司陷入產量危機,為解決問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派出由兩個地質學家領銜的考察組去勘探石油資源?;始液商m石油公司這種在當時絕望的做法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是這些人,在印度尼西亞的Perlak地區(qū)為皇家荷蘭石油公司發(fā)現了一個儲油豐富的油田。Perlak油田擁有27.6%的輕質燃油,這種燃油在歐洲市場深受歡迎,在此之前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只是單一的生產銷售燈油的公司,而且他們還要受到塞繆爾及標準石油廉價燈油的雙重沖擊,而這種新發(fā)現的輕質燃油為公司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使它們又重新強大起來。

因而,在合并前殼牌運輸與貿易所謂的掌控資源其實是不確切的,他們并沒有能夠真正掌握資源的技術實力,他們本質上還沒握住石油供應鏈的源頭即對石油資源的管控;而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則通過克服危機已經形成了一套在當時較為科學的石油勘探與生產的方法,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石油勘探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2. 收購、合作多管齊下,資源全球化布局

手段一:購買。公司合并之初,殼牌主要的資源是荷蘭東印度地區(qū)的石油資源,憑借的是分享殖民地果實,公司合并后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在加利福尼亞、中東、俄羅斯、埃及、墨西哥、特立尼達島、委內瑞拉、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沙撈越(馬來西亞)等地購買油田,使殼牌的油井橫跨四大洲。例如,殼牌在1912年購買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殼牌合并時設立的新公司亞細亞公司中羅氏家族占33.4%的股份)在俄羅斯地區(qū)的石油業(yè)務,隨后購買了俄羅斯一家石油公司(Mazout),使殼牌成為俄羅斯當時最大的石油生產商。

手段二:合作。一是與大銀行合作。1912年,通過與德意志銀行合作新成立土耳其石油公司,參股25%,從而獲得德意志銀行在伊拉克擁有的石油資源開發(fā)權;二是與投機石油業(yè)者合作。1912年殼牌進軍美國時,為獲得資源,采取諸如派地質學家勘探石油、與梅隆家族商談購買其石油資源等手段都宣告失敗,但是通過與擁有豐富經驗的石油投機業(yè)者Ernest W. Marland的合作(當時在美國,石油的勘探主要靠的是一群石油投機分子,基于美國實際情況的科學勘探技術還不流行),殼牌獲得豐富的石油資源;三是與多個有權勢的大家族、大公司合資成立公司,控股一些地方的石油資源。為了進軍委內瑞拉,殼牌控股三家占委內瑞拉石油生產產量很大比重的公司,但是控股這些公司的母公司卻是由殼牌、羅斯柴爾德家族、General Asphalt Company、Burlington Investment company合資成立的。

手段三:與英政府的利益交換。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為確保石油供應,英國政府對本國石油供應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作為補償,殼牌獲得在中東石油開發(fā)的一些權益。

通過這三種方式,殼牌成功地成為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的能源巨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