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因“經濟人”而產生的人類目標。但確實存在著行善(對其他人的“善意”)
確實,亞當·斯密也說過:“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此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闯墒亲约旱氖虑椋m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边@是《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年)的開篇第一句。
甚至經濟學家也這么說,見Robert HFrank,Thomas Gilovich and Dennis TRegan,“Does Studying Economics Inhibit Cooper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7,1993。
Anthony MYezer,Robert SGoldfarb,and Paul JPoppen,“Does Studying Economics Discourage Cooperation:Watch What We Do,Not What We Say or How We Pla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10 (Winter 1996)。,當然也存在著作惡(“惡意”)。由于生物學方面的原因,人們大都對自己的孩子行善,對近親也有一定程度的善行,但也會向陌生人廣施博愛。大部分經濟學家并不打算探究這些行為的根源。然而,一些經濟學家斷言,如果行善的成本比較低(例如,如果慈善捐獻能獲得更為慷慨的稅收減免),就會吸引更多人行善。雖然可以用生物學來解釋父母對子女的幫助,但是經濟學家仍然推斷,如果有更大的金錢激勵,父母會給予后代更多的幫助。
據(jù)說,這種對自私的強調使經濟學家變得更加自私。也許經濟學學生正被“培養(yǎng)成自私的人” !
例子16自私的經濟學學生?
經濟學家安東尼 M耶策(Anthony MYezer)、羅伯特 S戈德法布(Robert SGoldfarb)和保羅 J波彭(Paul J Poppen) 在喬治·華盛頓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兩個問題:①當被問及在假定情境中的行為時,與非經濟學學生相比,經濟學學生是否認為自己學了這門課后變得更加自私?②觀察學生的實際行為,經濟學學生是否確實更自私?
表A比較了經濟學班級與非經濟學班級中自報為不自私的學生人數(shù)。問卷要求每個學生回答:如果他收到一張金額大大低于他應付數(shù)目的支票,他有多大的可能性會自愿要求按正確數(shù)額付款。同樣的問題分別在課程開始時(“前”)和課程結束時(“后”)各問一次。
表A問卷調查的結果(在假定情境中自報“不自私”行為)
前后兩個經濟學班級534%50%前后兩個非經濟學班級525%538%資料來源:根據(jù)耶策、戈德法布和波彭的文章表1中的“問題2”(181頁)計算。
雖然這些數(shù)據(jù)的差別很小,但還是微弱地支持了這個論點(經濟學教育導致學生更自私)——至少就假定情境進行的自我評估是這樣。
調查者又繼續(xù)做了一項更重要的實驗,這次用真的錢來試驗。把裝有10美元現(xiàn)鈔的信封“遺失”在經濟學與非經濟學班級的教室里。每個信封上都填了地址,貼了郵票,還有附注說明這些錢是一筆還貸的款項。由于信封上已經填了地址,貼了郵票,不自私的人要做的只是把信封封上,投入郵筒。自私的人則會把錢據(jù)為己有。
調查者在經濟學與非經濟學班級的教室分別放了32個信封。結果見表B。表B“遺失的信”的實驗結果
歸還不歸還經濟學班級里的32個封信18(56%)14(44%)歸還不歸還非經濟學班級里的32個封信10(31%)22(69%)資料來源:來自耶策、戈德法布和波彭的文章的敘述(181頁)。
表B顯示,一旦要就真實的金錢利害關系進行決策,會做出自私行為的經濟學學生并不多,與表A的結果相反。這也許只能說明經濟學學生更坦白,承認自己有時會做出自私的行為。
由此看來,學習經濟學并不會使人更自私。但是,經濟學教育可能使學生更愿意承認他在某些情況下會做出自私的行為。經濟學教授又如何呢?
例子17自私的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