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筆并購
真正讓榮智健登上財富巔峰的,是1991年榮智健擔任中信泰富董事長之后。在“一企兩制”的特殊管理體制下,榮智健將“紅”與“黑”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在政治中心北京和金融中心香港之間頻繁往返,財富也在飛速膨脹。在一家國有企業(yè)任職,憑借個人持有的股份而三度坐上“中國首富”的寶座,榮智健是全中國唯一的一例。
進入21世紀,榮智健開始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富投到企業(yè)收購上,并將投資重心轉向內地,投資了大量基礎建設,包括上海的隧道、橋梁建設,還有發(fā)電站、航空以及電信、房地產、鋼鐵等,和許多到內地淘金的香港公司沒什么大的區(qū)別。
2003年,榮智健在無錫投資53.6億元,建設一個水電站以及一項環(huán)境整治工程。同時,他將其中信旗下的泰富興澄鋼鐵分拆上市。另外,他還出售其在上海所有基礎建設的股份,變現(xiàn)65億元。
2005年,榮智健以14.2億港元收購石家莊的特鋼,先后又控股湖北大冶特鋼、湖北新冶鋼、江蘇興澄鋼鐵、河北石家莊鋼鐵等。這些舉措讓中信泰富成為特鋼冶煉業(yè)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5年11月22日,榮智健以出價12.82億元擊敗呂慧母女,最終博得國內最大的汽車合金鋼生產企業(yè)--河北石家莊鋼鐵集團80%的股權,兩大富豪間長達5個月的豪門爭奪戰(zhàn)就此收官。
2005年年底到2006年年初,中信泰富地產曾攜20億元殺入上海郊區(qū)朱家角打造“度假商業(yè)地產”概念,受到追捧。
2006年11月13日,榮智健收購全球第三大礦業(yè)公司、南非英美資源集團的股東奧本海默家族1/3的股權,交易金額達62.6億港元。根據協(xié)議,榮智健私人擁有的公司將取得英美資源集團1.13%股權,奧本海默家族所持股權將減至2%左右。英美資源集團對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每年大約是12億美元,主要為鉑金、鉆石、鐵礦石和有色金屬。投行人士指出,榮智健入股英美資源集團也可以使其旗下特鋼企業(yè)下游產品與上游進貨渠道掛鉤,令中信泰富在內地市場中更好地擴張。
2007年3月,榮智健到上海四川北路開發(fā)地鐵上蓋物業(yè)項目,預計整個項目的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該物業(yè)項目的建筑面積為6萬平方米,地塊的購入成本約5億元。
后來有人分析這次著名的收購戰(zhàn),認為榮智健之所以成功主要有如下三點: 第一,戰(zhàn)略意圖明顯。榮智健選擇香港作為發(fā)展基地,是十分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并在多個產業(yè)進行滲透發(fā)展,不斷擴大自身的實力。第二,抓住收購的最佳時機。收購恒昌之時,正是備貽收購恒昌失敗之時,所以一旦選準收購對象之后,收購的時機掌握成為關鍵。第三,強強聯(lián)合,增強收購實力。榮智健在收購時經常會遇到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在收購恒昌時,就有林秀峰兄弟的競爭。在這個時候,榮智健均倚靠香港幾位大富豪的幫助,與他們的聯(lián)合極大地增強了其競購能力。這無疑又是以小搏大的典型例子。
榮智健,這個中國最后的“紅頂商人”,這個被認為目前中國最強勢的富豪,這個68歲的老人,有太多故事值得記述了。
作為榮氏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榮智健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續(xù)寫了這個家族連續(xù)三代的中國首富傳奇,讓榮氏家業(yè)綿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