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事如棋人情非紙
——人為什么要同他人做交易靠人情維系的商業(yè)交易導致了保險職業(yè)道德的嚴重衰敗,它預示著這個行業(yè)的重大危機遲早會發(fā)生,如圖3-1所示。圖3-1保險危機
◎平民社會歷來的經驗教訓,讓他們認識到了人情的極不可靠性特征?!袢伺c他人的交易關系首先表現(xiàn)在一種特定的歸屬感上。
◎不必要的圈子帶來了額外的交易成本?!窈谏鐣玫氖侨藗兒妹孀忧覒峙碌碾p重心理,掌握了委托代理中的主動權。
◎“人情陷阱”交易方式與黑社會交易方式并無多大差別,唯一的差別是“人情陷阱”交易方式是以合法機構為依托的?!袢藗冎酝春迋麂N,不在于自己是否參與其中并造成了損失,關鍵在于它是一種非常致命的“殺熟”手段。
3.1令人不爽的一串諺語
無可否認,平民社會生活的規(guī)制和認知邏輯大多是由諺語來支持的。比如,一個沒錢沒勢的人受了強勢鄰居的欺負,他及家人沒法報復,只好以“莫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的諺語來安慰自己。恰巧,后來這位強勢鄰居在生意中被騙,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無形中印證了“小人自有對頭”的諺語邏輯。這個“虛擬”但在現(xiàn)實中又大量存在的故事,從側面說明了中國人情世故的真實性。而“莫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這句諺語,只是在強調因果報應,還沒全面刻畫人情世故的本真。在這方面,最令人不爽的諺語是“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在與他人交往中,愿以“友情”、“關系”等字眼掩飾利益動機,而不愿承認背后的交易本質。這就決定了“人情大國”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概念。所謂人情大國,其概念由當代著名學者韓少功提出。在他發(fā)表于2001年第12期《讀書》雜志上的《人情超級大國》一文中,他講道:“親情治近,理法治遠,親情重于禮法就是他們自然的文化選擇?!边€有,“實用濟近,公理濟遠,實用重于公理自然成了中國人的另一項文化選擇?!币陨现苯右Z中的“他們”,是相對于游牧民族的定居族群,在人情觀念方面可以狹義地指“中國人”。而“人情”之于個人的作用則是十分功利化的,即“特別是在社會遇到風險和危機的時候,人情更成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安全網。”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社會一次又一次解體與重建的時候,人情根本沒起到黏合劑或安全網的作用。平民社會歷來的經驗教訓,讓他們認識到了人情的極不可靠性特征。除了“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之外,還有不少類似的經驗性說法,如:(1)“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時冷”,是說人情如季節(jié)變化一樣,有勃發(fā)的時候,就有凋謝的時候。如此變化,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的悲劇性結局——“忽拉拉似大廈傾”。(2)“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此語雖然有達觀的認識,但對人情中的等級之分還是昭然若揭。(3)“入山不怕虎傷人,只怕人情兩面刀”,此語表現(xiàn)出對人情交易性質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的高度恐懼,想想“別人把你賣了,你還幫人家數(shù)錢”的殘酷玩笑,就足以推斷人情交易背后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