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背后的思維(2)

重塑思維:為企業(yè)瘦身 作者:(美)里克·麥里菲爾德


在選擇分析單位的時候,我們需要確保其同質性。也就是說,這個分析單位所包含的活動必須密切相關,要么在外表上相近(如同一生產(chǎn)線上肩并肩工作的工人),要么需要實現(xiàn)信息的共享。當信息在兩個活動之間實現(xiàn)快速傳遞時,這兩個活動就能實現(xiàn)更好的協(xié)調,我們也就可以說它們同屬于一個分析單位。但是對于大頭針工廠而言,工人之間傳遞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口頭傳達或書面記錄。因此,每個工人對前后工序、其他工人的工作狀況或是產(chǎn)品出廠后的情況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例如,沒有顧客投訴反饋時,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由此可見,分析單位不可能超越每個工人的具體任務。

分析單位之二:工人

在亞當?斯密提出根據(jù)具體任務進行勞動分工,并由此把通用性轉化為專業(yè)化這一概念的一個世紀之后,一種新的企業(yè)專業(yè)化人才——運營改善專家(operational improvement expert)應運而生。在這些專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無疑是來自賓夕法尼亞德裔鎮(zhèn)(Germantown)的機械工程師——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

19世紀80年代,泰勒就開始設計以提高工廠產(chǎn)量為目標的鋼鐵和造紙制造技術。出身激進派貴格教徒家庭的泰勒,自小生活富足,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深信:改善生產(chǎn)率的關鍵,在于深刻地剖析每個工人所從事的每項工作的每一個方面。據(jù)此,他把工人動作的時間精確到百分之一秒,從中發(fā)現(xiàn)無效動作。他認為,對每一項工作而言,最佳方式是唯一的;而唯一能發(fā)掘和確定這種最佳方式的人,只有管理者,而不是工人。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理論奠基人,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在管理實踐和管理問題研究中采用觀察、記錄、調查、試驗等近代分析科學方法?!g者注泰勒的“工時—動作”研究理論,使個人成為改善運營工作的核心;他所使用的分析單位不是任務,但是工人。到1911年,也就是他出版管理學巨作《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書時,信息在工人之間的傳遞技術并不比亞當?斯密時代先進多少。口口相傳依然是首選的信息傳導方式。

分析單位之三:部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