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餐對陣英國飯(1)

看不透的英國 作者:馬建國


2005年8月19日英國報紙和電視臺都煞有介事地炒作了這樣一條新聞:南京汽車集團收購英國羅孚公司以后,先遣團抵達伯明翰首先接管長橋工廠的餐廳。餐廳接管由先遣團專門帶領的廚師隊伍完成。

享受了一個世紀的榮譽和驕傲的羅孚廠當年4月倒閉本來就憋了一肚子惡氣,新東家剛來就帶了五名廚師接管他們的食堂讓他們頓生疑惑。

敏感的英國人首先想到的是,這可能是中國人準備把羅孚“搬”到中國的先兆,這是他們最擔心的。已經(jīng)造成近六千人失業(yè)的羅孚公司最關心并希望的是中國人買了羅孚之后能為當?shù)氐木蜆I(yè)做些貢獻。

同樣沒有弄清情況的英國新聞媒體也多少有些“惡意炒作”,玩起了英語的文字游戲,把英文中的takeaway(有“外賣”和“搬走”之意)放在標題,用“Chinese canteen move stirs fears that Rover is on takeaway menu”做標題登了篇文章,說“中國人對羅孚餐廳下手讓人們擔心羅孚正在成為中國人‘外賣菜單’上的一道菜”。

其實,對中國和英國人的南京汽車方面招廚師到羅孚的長橋工廠的不同反映折射出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民以食為天”、“開門幾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吃,在中國人的字典中具有相當?shù)姆至俊3?,甚至上升到了國策的高度?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的經(jīng)濟政策基本尺度之一就是要解決“溫飽”問題;到9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人衣食無憂之后,人們提高了生活的標準。這時,人們把對生活的尺度又調高到“不但吃飽,而且吃好,吃出健康”的層次。

而英國人擔心中國人不遠萬里讓廚師飛過來是不打算在伯明翰打“持久戰(zhàn)”,理由是他們認為,中國人用自己的廚師顯然是不想適應英國的飯菜,吃幾天自己的飯,以后好卷鋪蓋走人。

中國人的理解正好相反,為了把伯明翰的汽車生產(chǎn)當事業(yè)干下去,首先要解決吃飯的問題——關鍵是英國的飯確實讓人不敢恭維。

“吃不慣英國菜/南汽空降中國大廚到羅孚”。從《金融時報》對南?廚師到羅孚一事新聞報道的標題上就不難看出英國這家金融報紙倒是把準了中國人的脈。

在解釋南汽廚師“空降伯明翰”時一名知情的英國人說:“他們(南京人)認為三明治不是真正的食品,他們也不喜歡那里的中餐廳?!?/p>

一位接近南汽的消息人士稱,南汽希望外界不要誤解了上述做法,此舉也跟他們計劃聘請多少英國本地員工無關。并說,南汽強調在英國羅孚的生產(chǎn)計劃照舊不變,而且進展順利。

其實,不但是南京來的汽車專家對英國的飯菜沒有胃口,連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也對英國飯抱怨多多。

2005年7月初,希拉克甚至在咖啡館里當著德國總理施羅德和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的面嘲笑戲弄英國人的飲食。

希拉克在一家俄羅斯咖啡館里與施羅德和普京聊天時說,“英國人對歐洲農業(yè)的唯一貢獻就是瘋?!?,并說“(這是)世界上除了芬蘭飯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么能相信飯燒得這么差的人”呢?

在施羅德和普京的一片笑聲中,希拉克還提起前北約秘書長、布萊爾內閣的國防大臣羅伯遜請他吃過一種“令人胃口大傷”的東西(暗指蘇格蘭特產(chǎn)“哈吉斯”),說:“這正是北約的問題所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