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4)

外交與建筑 作者:(美)簡·洛菲勒


當蘇聯(lián)建筑師轉(zhuǎn)向傳統(tǒng)形式的“斯大林式建筑”,追求壯麗宏大、古典風格、奢華,或是沉重的建筑裝飾時,美國建筑師卻正急于轉(zhuǎn)向相反的方向。他們不再對民主與古希臘或羅馬的聯(lián)系感興趣,而發(fā)現(xiàn)把民主等同于新穎、開放、抽象、含糊、技術創(chuàng)新是有效和恰當?shù)摹I(yè)刊物為建筑師在這一方向上的進步而歡呼雀躍?!督ㄖ搲吩?953年的一期封面上,對比刊登了埃羅·沙里寧埃羅·沙里寧和他的父親埃利爾·沙里寧都是芬蘭著名建筑師。如無特殊說明,后文中的“沙里寧”均指埃羅·沙里寧?!g者注設計的美國駐赫爾辛基使館方案和蘇聯(lián)駐赫爾辛基新使館的照片,比較了SOM公司設計的完全現(xiàn)代的不來梅領館與古典手法的蘇聯(lián)紀念碑(建在柏林)。論壇呼吁人們關注外交建筑局如何向世界展示“一個年輕、進取、具有現(xiàn)代觀念的美國的多彩畫卷”,它寫道,“對于那些受蘇聯(lián)宣傳影響而持不同觀念的人而言,這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⑥

美國使館成為美國的象征,它讓世界視美國為精力充沛、面向未來型的國家。使館本身成為了文化廣告,或是宣傳工具,反映了建筑理念和政治需求的結(jié)合。并不奇怪,作為美國象征的使館建筑是形式多變的——有的優(yōu)雅精致,有的裝飾艷麗。盡管使館建筑表面經(jīng)常被木材、金屬或石材覆蓋,但其通透的玻璃幕墻、整體的平易近人和鮮明的新穎特質(zhì)還是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雖然一些外交史學家已經(jīng)研究過與使館相關的文化交流、音樂會、廣播、語言培訓等項目,但沒有人觸及使館建筑本身的外交內(nèi)涵。評論家們在20世紀60年代形容美國在海外的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外交事務中“被忽略的部分”,直到今天這些方面仍被忽視。國務院歷史學家威廉·斯蘭尼說,“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建筑項目是美國炫耀其超級大國實力的標志。其后果是社會、文化、金融、官僚政治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美國在海外的綜合形象鮮有研究,也未被世人很好地理解”。 ⑦

迄今為止,在外交和建筑歷史上沒有對這一領域進行過專門系統(tǒng)的研究,沒有人調(diào)查過國內(nèi)政治與外交建筑之間的聯(lián)系,也沒有人對海外美國標志性建筑的歷史或杰出成就做出過評價,就連外交建筑局也沒有細心保存足以組成其機構歷史的項目建設記錄等資料。本書在提供這段歷史方面邁出了一步。

第一章:早期歲月。本章揭示了美國商人如何為美國駐外機構的狀況大聲疾呼,促使國會通過立法,用公共基金購買和建設外交建筑。在此之前,美國外交和領事官員都要自己支付住房和辦公費用。1926年的《波特法案》創(chuàng)立了外交建筑委員會(FSBC)并開創(chuàng)了外交建筑項目,1936年之后由拉金領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