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建筑咨詢委員會。本章介紹了委員會的第一批成員及其如何為眾多新使館項目選擇建筑師,如何評估方案,以及委員會主席所作的貢獻。本章還關注了建筑師如何為外交建筑項目增加了準則,即一如既往地保持他們工作的“非政治性”。在委員會的指導下,外交建筑局得以繼續(xù)建造卓越的現(xiàn)代建筑。本章重點介紹了新的建筑政策草案的重要意義,如何通過創(chuàng)造既代表美國形象又反映遙遠駐地“異國特色”的“友好的”、“有吸引力的”美國使館,來推進美國外交目標的實現(xiàn)。外交建筑局新的建筑政策指導建筑師在方案中仔細考慮氣候、場地、當?shù)亓曀缀蜌v史。建筑應該“融入”場地而非突兀的外來入侵者。
第八章:鼎盛時期。本章總體回顧了1955年、1956年、1957年的項目,解釋了為什么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外交建筑項目走向滑坡。本章對建筑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考慮了環(huán)境條件,以及如何讓現(xiàn)代主義的玻璃建筑適應熱帶氣候提出了質疑;展示了建筑師如何在設計中與當?shù)亓曀赘窀癫蝗搿,F(xiàn)代主義者摒棄折中主義理論,在協(xié)調國際風格與地區(qū)差異時,欣然借鑒當?shù)貍鹘y(tǒng)。他們是否創(chuàng)造了“純粹的”當?shù)靥厣ㄖ窟€是僅僅漫不經心地賣弄了異國風情的主題?具有國際風格的建筑能否恰當?shù)乇憩F(xiàn)當?shù)丨h(huán)境呢?
第九章:建筑師堅持己見。本章詳細介紹了愛德華·斯東、埃羅·沙里寧和馬塞爾·布勞耶的案例。斯東把握歷史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手法將新德里使館塑造成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印度履行承諾的象征,也成為他自己的標志性作品。外交建筑局希望在倫敦重現(xiàn)新德里使館的“輝煌”,邀請八家設計公司參加倫敦使館設計競賽,沙里寧獲得第一名,但他的方案同時受到過于大膽和不夠大膽兩種批評意見的困擾。城市文脈是布勞耶在海牙使館項目上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使館將建在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廣場對面。俄亥俄州民主黨議員韋恩·海斯強烈反對約翰·約翰森的都柏林使館方案,并挾此項目來尋求他個人對國務院,特別是外交建筑項目的影響力。
第十章:都柏林項目僵局。本章詳細說明了外交建筑項目如何卷入與建筑本無干系的權力斗爭,項目資金的日益枯竭如何演變成財政危機,外交建筑局不得不轉向國會尋求新的資金。本章介紹了約翰森的都柏林使館方案,海斯對這一方案的反對,以及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如何最終打破這一僵局。1961年,為了回應對駐外機構的安全顧慮,外交建筑局修改了建筑政策。本章關注了新建筑政策及其內涵,國內政治如何在外交建筑項目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第十一章:恐怖襲擊對象。本章追溯了安全對使館建筑的影響,以及新的安全標準如何將使館變成了現(xiàn)代堡壘。本章揭示了吉薩(開羅)和莫斯科項目的丑聞,它們玷污了外交建筑局的形象,并使之喪失了國會的支持;還介紹了在新獨立的前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建成的一系列美國新使館。由于缺乏預算,美國駐渥太華使館可能是其最后一個在建的重要項目。盡管駐柏林新使館的設計競賽贏得了廣泛好評,但該項目仍在等待資金。安全因素的約束以及資金的匱乏,嚴重制約了國務院外交建筑項目發(fā)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