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設計爭議”包括建筑師約翰·約翰森的設計,他是1956年底受聘于外交建筑局來設計使館的。約翰森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曾在紐約的SOM事務所工作,1948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1955年任耶魯大學建筑系教授。1956年底,40歲的他贏得了都柏林項目。他后來說:“在那之前我只做過住宅設計,或許我無法勝任這項工作,但咨詢小組的建筑師委員肯定了我的才能,他們說既然你能設計出這么好的住宅,就一定能設計出好的使館”。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會被選中,是因為當時他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階段”。
1956年11月,由謝普利、貝魯斯基和貝內特組成的咨詢小組推薦了約翰森,在1957年5月約翰森提交第一輪方案的時候,威廉斯已經取代了謝普利。這輪方案是帶有開敞天井的方形平面,框架和玻璃結構,共四層,上部三層被處理成一整片簡潔的體塊,下部一層是實體。建筑咨詢小組認為底層沒有提供足夠的辦公空間,通道“局促”,開放式天井小而不實用,上部三層采用的雙走廊浪費空間。另外,建筑咨詢小組還認為長長的懸梁和粗大的柱子“會給人以比例笨重的感覺”,“通體的玻璃”和“弧線的吊頂”讓人感覺是“舶來品”(也許是宇宙飛船),要求建筑師重新修改。
一個月后,約翰森帶來了修改后的圖紙和模型。會議紀要顯示,“立面仍有很大修改空間”,“平面過于注重美學,犧牲了功能”。咨詢小組再次提醒約翰森底層需要更多的空間用作領事和新聞辦公室,還建議減少出入口以提高安全性。約翰森為他的方案辯護,解釋說都柏林對建筑的多種限制和怪異的地形使他很難修改設計。會議紀要中出現了一些罕見的評論,貝魯斯基表示對方案特別失望,休斯則“認為方案不合適……而且同周圍建筑很不協調”。在后來被刪掉的一段記錄中,休斯甚至指責約翰森抄襲都柏林新建的“現代主義風格的公交終點站”。在一次行政會議后,休斯告訴約翰森,建筑咨詢小組不會批準他的設計。與以往不同,他們建議建筑師“推翻整個設計”并提交一套全新的可解決問題的方案。
9月,約翰森提交了又一輪六邊形的方案。建筑咨詢小組肯定了這個兩層建筑較之前的要好,但對突出的陽臺和外部垂直的裝飾帶提出了嚴重質疑,他們對在都柏林需要這么多遮陽裝置表示不解。約翰森解釋說這些元素“是為了豐富立面造型”,而不是為了遮陽。他請求改進另外一個備選方案,雖然咨詢小組成員有些猶豫,但還是同意他繼續(xù)設計。
如何避免“博覽會式”的建筑外觀以及如何體現使館的“莊重性”,是困擾謝普利、貝魯斯基、內貝特以及約翰森的難題。同樣在1957年,建筑咨詢小組批評擬議中的墨西哥城使館方案“缺乏使館應有的莊嚴”,華沙使館方案是“博覽會式的建筑”。建筑咨詢小組要求建筑師致力于“體現美國尊嚴以及更具外交代表性”的使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