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首次軍銜制的主要內(nèi)容
軍銜制的內(nèi)容,包括軍銜等級設置、軍官職務編制軍銜、軍銜的種類與稱謂、軍銜的晉升與服役年限、軍銜的授予等。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的軍銜制,有著適合我國國情軍情的具體內(nèi)容。
一、我軍軍銜設六等十九級
軍銜等級設置是軍銜制的核心內(nèi)容。各國軍銜制度的區(qū)別首先就在于軍銜等級設置的不同。1952年冬人民解放軍有關部門開始著手研究軍銜制的具體事宜時,即將軍銜等級擬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1952年11月26日,總干部部在向毛澤東主席并中央軍委的報告中說,最近邀請總政、總后、軍務部和蘇聯(lián)顧問卡蘇林等,對實行軍銜制度所需進行的準備工作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擬制了初步計劃,現(xiàn)報請軍委審批??偢刹坎康膱蟾嬷姓f,對于軍銜等級的設置,總干部部和蘇聯(lián)顧問的共同意見是設6等20級,即:
元帥三級: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
將官四級: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三級: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級: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
軍士四級:準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二級:上等兵、列兵。
這一軍銜等級系列,與蘇聯(lián)當時實行的軍銜制基本一致,只是多了一級“準上將”,而蘇聯(lián)的大將與軍兵種元帥同級。其他各級基本都一一對應。至于中尉分兩級:“一級中尉”、“二級中尉”,也是受蘇聯(lián)軍銜制的影響。蘇軍的尉官分4級,我國分別譯作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而我們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蘇聯(lián)本身也是把它作為中尉里面的一級看待的。
當時總干部部與蘇聯(lián)顧問還有一個問題意見不一致??偢刹坎空J為“少將與上校之間擬有必要增加‘準將’一級”,主要理由是我軍當時軍、師干部共分6個等級,即:正軍、副軍、準軍、正師、副師、準師。這樣,勢必出現(xiàn)“將較弱的軍長和副師長都合并為少將一級,在這一級內(nèi)存在的懸殊很大”,如增加準將一級,即可解決這一矛盾。但蘇聯(lián)顧問持異議。蘇軍沒有準將軍銜,少將之下是上校,蘇軍的副師長通常為上校。如果我軍設準將,副師這一級一般可授準將,在兩軍交往中會對蘇軍不利??梢?,總干部部主要是從我軍實際情況出發(fā),而蘇聯(lián)顧問考慮更多的是兩軍軍銜設置完全對等(至少不能高于蘇軍)。由于對這一問題未取得一致意見,總干部部呈請軍委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