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逝者:張中行

走讀記 作者:王中忱


文史學者、隨筆作家

2006年2月24日病逝,享年97歲

二十世紀八十年中期,中國文壇正盛行文字激揚的宏大敘事,《負暄瑣話》,這本敘說陳年舊事的隨筆集沒有成為熱點,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何況書的裝幀那么樸素,且是由地處東北邊陲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刊行的。但真心喜歡這本書的讀者確實存在,所以,1986年初版印行后,每一兩年就會重印一次,盡管每次都印不太多,而書的作者張中行先生也逐漸成為關心的對象,成為深受歡迎的"新人"老作家。

張中行1909年1月7日出生于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鎮(zhèn)石莊一戶富裕的農(nóng)家,原名張璿,字仲衡,曾就讀于通縣京兆師范學校,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35年畢業(yè),改名中行,后以此行世。北大畢業(yè)后的張中行輾轉京津幾處中學教學,生活貧苦,顛沛流離。"七七事變"后,滯留北平,1942年起到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系周作人的關照,但與周保持距離,晚年撰文回憶苦雨齋,給周的評語是"大事糊涂",指的就是民族氣節(jié)。

抗戰(zhàn)勝利以后,張中行先后在北京四中、貝滿中學教書,主編佛學雜志《世間解》。新中國成立后到國家出版總署工作,后轉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編輯,在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就讀北京大學期間,張中行曾經(jīng)歷過一次浪漫的愛情生活,與一反對包辦婚姻離家獨立的青年女子相識相愛,1932年同居。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滿,1936年兩人分手,"使無盡的苦有盡"。若干年后,那位年輕女子成為著名作家,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其中一疏遠革命不求進取的人物余永澤,據(jù)說即以張中行為原型,但張中行本人從不去對號入座。

不過,當《青春之歌》風行天下之時,張中行確實處于時代落伍者的境況中,默默地編選著課本、作品選本。"文革"開始后,先在出版社內掃廁所,后被下放到五七干?!   仩t,1971年63歲時被宣布退職,近乎被開除。文革"期間,在被要求揭發(fā)《青春之歌》作者的"罪行"時,張中行卻反其道而行,寫了肯定的看法,讓人看到了這位"落后知識分子"閃光的人性。

1978歲,張中行70歲時才得以恢復退休待遇,就從這一年起,他回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也開始了寫作的黃金時代。后來收到《張中行作品集》中的主要著作,都是70歲以后寫作的。張中行廣讀古今中外典籍,對金石書畫、歷代碑帖,也有深厚知識和獨特理解。但他從不以此炫耀,而是耐心且細心地為初學者寫作入門書,如《文言常識》、《詩詞讀寫叢話》、《作文雜談》等,以專家之筆,寫普及之文,深入淺出,舉重若輕,都是難得的學術精品。

張中行主要被視為文史專家,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哲學著述?!俄樕摗肥菑堉行杏昧水吷懽鞯娜松軐W,從二十世紀五十年初期動筆,至七十年代重寫,直到1992年完稿,和作者一樣經(jīng)歷社會動蕩與人生憂患,也是作者閱歷人世滄桑的結晶。

1987年動筆、1991年出版的《禪外說禪》,雖是一本談論佛學禪理的書,同樣凝結著張中行的人生經(jīng)驗和對這經(jīng)驗的思考、體味,啟功先生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特別推薦了一本書,作為理解這本《說禪》的階梯,那就是張中行自己的隨筆《負暄瑣話》。啟功先生認為,《瑣話》雖然談的是日常瑣事,那些"不傻裝糊涂"的文字卻"處處是極高的禪理",他說:"讀《瑣話》如在讀《說禪》之前,它便可作讀《說禪》的階梯;讀《瑣話》如在讀《說禪》之后,它便可作讀《說禪》的注腳"??芍^最恰切的提示。

回顧張中行先生的工作,不應該忘記他編寫的課本和讀本。這些書曾惠澤無數(shù)讀者,卻不會收入張中行先生的著作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為此傾注的勞動和心血。淡泊世俗名分,遺留大愛在人間。比起"國學大師"之類的稱謂,"布衣學者"更能恰當概括張中行先生一生的品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