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星期六的早上,10歲的迪迪前幾天已經和她的同學約好了在商場碰頭。但問題是,媽媽卡羅爾已經告訴過她,只有把屬于她的那份家務做完,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干凈后才能出去。
迪迪開始哼哼唧唧,跟媽媽討價還價,爭辯說她的同學都不用做完家務才去商場。她乞求媽媽讓她去,并承諾說她回來后一定做家務。
迪迪的媽媽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這讓她已經夠累了?,F(xiàn)在,因為迪迪的不合作,她還要獨自一人做完所有的家務,這讓她感到壓力很大,她想去洗衣服——開始她的“周末工作”,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忽略迪迪的哭鬧。
然而,迪迪跟在她身后哭得越來越厲害,還發(fā)脾氣,控訴媽媽,因為媽媽不讓她做她喜歡的事,不讓她見朋友,對她不公平?!盀槭裁醇依锏拿考露家易觯俊彼鷼獾卣f,她的行為最終觸犯了媽媽的底線。
“當然,迪迪,家里的事都是你做的。媽媽天天都在玩!”媽媽挖苦道。
媽媽的嘲諷使得迪迪哭鬧得更厲害了,這跟媽媽想要的結果完全相反。爭吵的升級讓媽媽覺得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非常軟弱,甚至有點拿孩子沒有辦法。她在想:與其聽迪迪哭鬧和抱怨,不如自己替她做家務,這樣倒更容易一些。
“好吧,迪迪,去吧?!彼裏o力地說,并聳了聳肩。因為媽媽的投降,這場戰(zhàn)爭就這么結束了。
迪迪馬上出發(fā)去商場了,沒有回頭看媽媽一眼。而媽媽卻不得不放棄自己下午的外出計劃,這樣她才能干完本應該由迪迪做的家務,誰讓她妥協(xié)了呢?
迪迪已經明白了,哭鬧并操縱家長是不錯的手段。而媽媽卻像是一個懦弱的人,還要再一次承擔所有的家務。其實,媽媽心里明白,她正給迪迪傳遞有關責任、尊重和合作的錯誤信息。
如果媽媽能更尊重自己,并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更深刻的認識,她就不會屈服于迪迪的哭鬧,當然更不會替孩子做家務。
我們假設一下,媽媽不再屈服,而是忙著自己的事情,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用不理會來回應她的哭鬧。迪迪的哭鬧愈演愈烈,并感到自己在和媽媽的權力斗爭中失敗了,她大發(fā)脾氣并且甩門,媽媽依然拒絕動搖,繼續(xù)對迪迪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漸漸地,迪迪就會泄氣,她的表演沒有達到她想要的效果,自然就會停止了。
現(xiàn)在就是媽媽采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的時候了。作為家長,媽媽還需要向迪迪解釋她的行為為什么不對。注意,媽媽得挑一個大家都不那么激動的時刻。第二天早上,媽媽可以這么說:
“迪迪,昨天你說家里的每件事都是你做的,很不公平。當你那樣跟我說時,我感到不舒服,因為你在否定我和爸爸為我們好好生活而做的努力。我希望你能用更尊重人的態(tài)度講話。”
媽媽還可以這么說:
“迪迪,昨天你說家里的每件事都是你做的,這不公平。當你那樣說時,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認為你是在讓我感到內疚,向我開戰(zhàn),然后把我打敗。我希望當你在和我討論這些事情時,能考慮我的感受,并且你能做到為自己的事情負責?!?/p>
以上兩種回應方式都可行。媽媽講完這番話后,不用再說別的了,因為沒有這個必要。作為家長,媽媽已經理智地、有禮貌地向迪迪表達了自己對她所作所為的感受。她向女兒示范了家里應該有的溝通方式。
會有孩子喜歡、享受和父母哭鬧后帶來的疏離感和失落感嗎?我們可不這么認為。
那些懂得如何用恰當?shù)姆绞胶秃⒆诱f話的父母,他們是在向孩子傳授生活的重要技能,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
假若媽媽繼續(xù)用這種方式跟迪迪打交道,即保持冷靜,不像迪迪一樣生氣、哭鬧和發(fā)脾氣,迪迪會慢慢意識到媽媽的改變。通過觀察媽媽新的溝通方式,迪迪會試著去認同媽媽的做法,并去模仿媽媽。
要記住,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恰當?shù)难孕信e止,我們就要做孩子的榜樣。這就是說,當我們堅持使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時,它會在無形中塑造孩子的行為方式,再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
我們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后打交道的第一個大人,他們會把我們想象得很完美,并不自覺地去模仿。正因為如此,對于身邊的平凡瑣事,我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重要得多。
不管孩子有多小,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向他展示: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行事為人。我們的責任如此重大,而有太多太多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偶像的榜樣力量確實很大,但是永遠不要忘記你是孩子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
我們對另外一種情況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十幾歲的孩子很容易讓父母覺得,在這個“發(fā)展的高級階段”,他幾乎就是成年人了,因此不會被父母影響了。事實上,真相卻是青少年往往充滿焦慮,面臨很多困難的抉擇,當他走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時,他絕對想要你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