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卿大夫
大夫是諸侯國中的小封君,也是封君的主要階層,數(shù)目遠較諸侯為多。他們最初大概全是國君的同族,即所謂“公族”,但這種局面到東周后便被打破。以大夫的資格輔助國君掌理國政的叫做卿,卿、大夫都有上下之分,但一國的卿至多不過六位,大夫則沒有限制。卿和大夫,雖屬于同一階級,但卿的政治地位,較大夫為高。戰(zhàn)時卿是統(tǒng)軍的主將,平時則總理國家的政事,出使時卿的地位,也在大夫之上。大夫的地位可以世襲,卿在原則上不能世襲,但實際也有累代為卿的巨室。
大夫的家族,有一種特殊的徽識,叫“氏”。有以開宗大夫的別字或官職為氏的,也有以封地首邑為氏的,因此同姓者未必同氏。后人稱大夫的繼承系統(tǒng)為“氏室”,以別于諸侯的“公室”和周王的“王室”。姓和氏的分別,可能在商朝已有。姓是某一族的原始族號,某族因繁衍而成許多族,散居異地,為便于識別,每族又各取一特殊的族號,叫做氏。但原來的姓,仍然保持。西周時,氏只有貴族才有,而姓則人人都有。男子稱氏而不稱姓,女子則稱姓而不稱氏。姓氏與名字在當時是不并舉的,因為在封建社會里,日常接觸的人,大都是同姓氏,自無冠姓氏于名字上的必要,這種習慣一直沿襲到春秋時代。
各國大夫的總數(shù),現(xiàn)已無法稽考。但一國有十余大夫的,并不罕見,例如晉和宋都是如此。氏室的領土,大都以邑計算,邑指城邑,自然也包括其附近的田地;大致小國的卿大夫不過領百邑或數(shù)十邑,大國則有領數(shù)百邑的。當時城邑的面積,大都很小,人口也很稀少,東周的初期,一個大夫的封邑有千戶上下的,已算大邑。公室或較大的氏室均于各邑設宰,以征收租稅,判理訟獄。除此以外,大夫的私屬官吏,尚有總管家務的家宰,司祭祀文書的祝和史,管理商業(yè)的賈正,和掌兵的司馬等。
大夫的土地,最初都受自國君,國君在名義上仍是這些土地的主人。但大夫可以自由處理自己的土地,例如大夫可以把食邑分一部給庶子,另立一個世家,叫做“側(cè)室”或“貳宗”,或賞給其所寵幸的人。氏室屬下的人民,也只對氏室負租稅與勞役的義務。但氏室對國君每年須呈納定額的貢賦,有時國君及其執(zhí)政者尚可命大夫增加貢額。
大夫除了自己的土地人民外,更有自己的武力,其兵力的大小,當視其封土的大小而定。當時盛行車戰(zhàn),故軍力以兵車的乘數(shù)計算。東周前半期,魯、衛(wèi)等國的大夫,有兵車百乘的已算不小。至于大國的氏室,則有時敢和另一大國開戰(zhàn),其兵力的強大可想而知。
氏室雖在名義上臣屬于公室,但事實上每每與公室對立,強橫的氏室,儼然為一獨立國。到東周,若干國君的大權,落入強大的氏室之手,他們甚至操縱國君的廢立。著名的有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以及齊國的田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