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杠桿將“財富”魔術般地變了出來,以虛擬的超額利潤,收取超高額的管理費,制造了一個個完美的龐氏騙局:不斷用后來者的錢,去填補前面的窟窿。
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邏輯》一書,其主題就是要使財富“金融化”,也就是將石油、煤炭和人力資源等財富,轉變?yōu)樨泿呕蚪鹑诋a品的形式,在市場流通、交易。按陳教授陳述的邏輯,一個社會的富裕與不富裕,并不在于財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將這些財富貨幣化或資本化,即“金融化”,財富“金融化”的程度越高,社會就越富裕,否則即使有財富也只能是“窮人”。例如現(xiàn)實世界里的美國,“金融化”的程度最高,因而最富裕,現(xiàn)實世界里的中國,“金融化”的程度不夠高,因而就不太富裕。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社會財富是靠實體經(jīng)濟創(chuàng)造的,“金融化”充其量只能促進社會財富生產或創(chuàng)造的順暢進行,其活動本身并不生產或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因此,“金融化”被夸大到可以替代整個市場經(jīng)濟體系,并生成社會財富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一說,是非??尚Φ?。人們就是金融“化”得再狠些,也無法“化”出衣服、糧食、房子和汽車。最重要的一點,金融化的無限擴張必然會帶來資產泡沫,導致社會沖突,最終引發(fā)金融危機。從以往的南美、日本、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到這次遠未平息的金融海嘯,以及冰島、迪拜和即將來臨的希臘的金融危機,都一次次清楚地向世人證明了過度“金融化”所帶來的后果,充分說明了“金融化”對全球的危害。
金融說到底只是服務業(yè),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多只是“虛擬財富”。雖然現(xiàn)實中的美國依靠“金融化”無邊界地進行擴張,造就了巴菲特、索羅斯等金融巨鱷,使整個美國“富?!钡檬窡o前例,說到底是華爾街站在金融金字塔的最上端,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造就的,其他國家根本無法復制。更何況,美國真的富裕嗎?單單國債就高達13.1 萬億美元,平均每一個美國人欠債4 萬多美元。要不是靠金字塔底部的中國等國家支撐著,美國早就破產了,這樣的“金融化”能效仿嗎?
目前美國政府、公司和私人累計欠債總額已高達天文數(shù)字。如果按照美國現(xiàn)有人口3.05 億來計算,人均欠債為70 萬美元,每一個家庭(按一戶3.1 人)欠債217 萬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的話,每個家庭全成了千萬“負翁”。這是國際經(jīng)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 )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而經(jīng)合組織是唯一一個國際組織,可以跟蹤其所有成員國的累積債務。這就是“金融化”的結果。就連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都公開承認,目前的赤字消費將“無以為繼,我們必須為借貸付出利息,那就意味著我們在用我們的子孫的未來做抵押,讓他們還更多的債”。
在《金融的邏輯》中,陳教授給中國的“邏輯性”建議是:鑒于中國“金融化”得很不夠,因而要加大“金融化”的力度,不僅要擴大依托于大自然和人類本身財富的“金融化”,更要將層次上升到華爾街開創(chuàng)的“金融創(chuàng)新”的市場中,制造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來富裕中國;中國不必害怕,更不要在乎金融危機,中國最終能成為美國的比肩者或超越者!例如,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只占中國GDP 的13% 左右,而美國已超過了100%,中國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擴大這類貸款,基于這類貸款“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
然而,事實已經(jīng)證明,陳教授這種“金融化”的論調,與華爾街締造的經(jīng)濟模式——只靠呼吸便可“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與這一紙殼般華麗的金融體系,簡直是一脈相承、一丘之貉。華爾街不惜一切代價所推動的是一種金融體系,但更是一種壟斷的權力體系。當人們對金錢作為中介的依賴越來越嚴重時,那些握有權柄的人就越來越樂于創(chuàng)造金錢,并濫用這種權力來決定誰能得到金錢。依靠這一體系創(chuàng)造的并不是社會的真正財富,而是海市蜃樓,美國和迪拜的房市泡沫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