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書是1928年9月中旬寫的。在此之前,清華大學剛剛經(jīng)歷了一個動蕩不安的夏季,許多人由于時局混亂、政權(quán)更迭,對清華大學的命運非常擔心?據(jù)《吳宓日記》記載,早在6月初,清華園就因為“交通已斷,郵信不至”而人心惶惶。有消息說:“海甸一帶之共產(chǎn)黨將有所動作,先毀燕京、清華二校”,“校內(nèi)之共黨將于今夜放火,焚燒校舍”。緊接著,“本校國民黨學生已于大禮堂前懸紅底之青天白日旗。又于校中到處,滿貼顏色紙條之標語。如鏟除土豪劣紳,以黨為國,黨化教育之類。”(《吳宓日記》第四冊,第70-72頁,三聯(lián)書店1998年出版)
到6月中旬,校園里又有當局要解散清華的傳聞。陳寅恪勸吳宓:“清華解散后,仍圖居北京,則于學業(yè)進步較多?!眳清嫡f:“清華如解散,而京中又為北大派所壟斷,不能見容,則或者于輔仁大學等處謀一教職。薪金雖微,不計。到時再進行,今暫不須慮及也?!迸c此同時,吳宓還在日記中把“胡適、羅家倫之流”,視為“排除異己,以邪說曲學召世惑眾者”(同上,第77頁),也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想法和偏見。
7月15日,陳寅恪借趙元任住宅設(shè)訂婚筵,吳宓與羅家倫都參加了。那天吳不僅寫了賀詩,還喝了很多酒。18日,他聽說外交部已經(jīng)為清華大學物色了三位校長人選,這三個人是凌冰、張歆海、羅家倫,“而以羅為最有希望云”(同上,第91頁)。
7月19日,吳宓再次去趙元任家吃飯,在坐的還有錢端升、張奚若夫婦、金岳霖及其美國女友莉蓮。吳說這次飯局是AA制,他懷疑這個飯局由趙夫人楊步偉發(fā)起,“似糾眾擁戴趙元任為校長,而由羅家倫暗中主持一切?!钡浅燥垥r大家并沒有提及此事,而是由“錢、張二君述南京大學院、外交部對于清華之態(tài)度而已?!保ㄍ?,第92頁)錢、張二人都是學者,當時又在大學院供職,他們的話自然非常重要。另外,楊步偉在回憶錄中也間接提到此事。她說:“……北伐以后,大學院又下了幾次的命令要元任做校長,元任屢辭不就并薦賢自代未準,但不久就派了羅志希來長校,好些事就一變當日的清華校風了?!保ā峨s記趙家》第256頁,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出版)楊步偉爭強好勝,趙元任卻不愛管事。這些材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他們的個性和對清華命運的關(guān)心。
這一年暑假,吳宓南下探親,回來后羅家倫已?上任。羅出身北大,與清華沒有淵源,再加上他是國民黨黨員,因此能否獲得清華師生支持,他自己并無把握。8月中旬,羅家倫派自己的學生郭廷以到清華了解情況。隨后郭廷以在一封長信中說,除了在京畢業(yè)生聲稱“羅某長校,誓死反對”外,學生會和大多數(shù)在?學生都對羅表示歡迎。另外,郭廷以還特意指出,“我?guī)熞辉僦乱庥趨清担恢獏窃缫研圆慌c我?guī)熀献鳌绷耍ㄍ?,?0頁)。對于吳宓的表現(xiàn),羅家倫似乎并不介意。9月4日,吳宓與楊振聲會面,楊代表羅家倫再次向他致意,希望他能留下來繼續(xù)合作。楊振聲與羅家倫是北大同學,共同參加了五四運動,其小說《玉君》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羅家倫上任時,特意把他和馮友蘭從北大請來,分別擔任教務(wù)長和秘書長。楊還說:“羅君不以個人意見為好惡,且平昔待朋友亦甚好”。直到這時,吳宓還是心存芥蒂,難釋疑慮(《吳宓日記》第四冊,第123頁)。二人見面之前,清?學生召開大會,驅(qū)逐了部分教工。吳宓懷疑羅家倫在暗中指使,因此他在9月7日的日記中說:“聞羅氏將以楊振聲為本校教務(wù)長。羅之與學生勾結(jié),為之掃除障礙,似屬事實。如是辦法,豈可云正當?清華前途,益將陷于悲境矣?!保ㄍ?,第125頁)
三、學術(shù)獨立與“四化”政策
羅家倫是9月18日宣誓就職的。由于羅家倫的上任代表了國民政府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到達北方教育界,因此各方面對此都非常重視。清華董事會、北平政治分會、平津衛(wèi)戍總司令、北平特別市黨部、市政府、外交部、美國公使館、燕京?學都派代表參加了這一就職典禮,新聞界也爭相報道此事。
宣誓儀式由國府委員周震麟監(jiān)誓。宣誓之后,羅家倫發(fā)表長篇就職演說。吳宓在日記說:“……赴大會堂羅校長宣誓就職典禮。一切如黨國新儀,演說甚多。羅氏以(一)廉潔化。(二)學術(shù)化。(三)平民化。(四)紀律化。四者為標幟。又謂兼容并包,惟賢是用云云?!保ㄍ希?30頁)
羅家倫演說的標題是《學術(shù)獨立與新清華》。他說,在外交部任命他的“訓(xùn)令”中,并沒有“國立”二字。這說明要他擔任的是清華大學校長,而不是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為什么有人要回避“國立”二字呢?他聽說這“是當時外交部長王正廷的主張,說是恐怕美國朋友看了不高興!”羅家倫接到任命后,蔡元培讓他擬定組織規(guī)程,他便與當時在大學院任職的張奚若、錢端升二人一同擬定了清華大學組織規(guī)程。他說他憑借“有一點革命的勁兒”,便在清華大學前面加了“國立”二字(《文化教育與青年》第116頁,臺北華國出版社1952年出版)。他們擬定的文件經(jīng)蔡元培核準,提交國務(wù)會議通過,才在清華大學前面增加“國立”二字。
在羅家倫看來,增加“國立”二字,是中國學術(shù)不再?附于外國勢力并獲得獨立的重要標志。因此他在就職演說中說:“國民革命的目的是要為中國在國際間求獨立自由平等。要國家在國際間有獨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須中國的學術(shù)在國際間也有獨立自由平等的地位。把美國庚款興辦的清華學校正式改為國立清華大學,正有這個深意。我今天在就職宣誓的誓詞中,特別提出‘學術(shù)獨立’四個字,也正是認清這個深意?!保ㄍ?,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