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就是一個出英雄的亂世。先是杜伏威、竇建德、劉黑闥、王世充、梁師都,各路群豪紛紛割據(jù),群雄逐鹿,“逐”到最后,卻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李唐笑到最后,留下演義小說里瓦崗英雄的名號傳天下。唐王朝更是英杰輩出,李世民麾下,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18學士,武有李靖、侯君集、李世績等一干名將沙場橫刀立馬。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流光溢彩的姓名,傳到今天的,不少。
然而卻有這樣一個人,生活在隋末的亂世中,一不曾揭竿而起,痛痛快快地當一把梟雄;二不曾運籌帷幄,為開國英主決勝于千里之外;更不曾游走亂世,行俠仗義;甚至連影視劇里八卦過的風流韻事,也不見一二。他的姓名到今天仍鮮為人知,但是他的卓越成就,卻遠勝于沙場千軍萬馬的廝殺。他一支筆橫掃天下,勾畫出一個盛世的藍圖,他的深遠影響,無論是算盡天下的謀士,還是氣吞萬里的猛將,在那個時代里,幾乎無人可以比肩。
一
說王通這個人,今人知之甚少,但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戰(zhàn)國時期有鬼谷子的話,那么隋唐時代的第一智者,就非他莫屬。
而看看這個傳奇人物的履歷,卻是簡單得很。
王通,字仲淹,公元580年生人,他一歲的時候,就趕上了隋文帝楊堅取北周自代,建立大隋,而誰都不會想到,彼時這個牙牙學語的嬰孩,他日后的功績,會遠遠超越這個朝代,甚至這個時代。
王通是山西河津人,出身于當?shù)氐娜鍖W世家,隋煬帝在位時期,他一舉考中秀才。當時的“秀才”可不像后來范進中舉時那樣不值錢,彼時隋朝科舉初興,“秀才”即為最高級別的考試,在王通之前,考取秀才的只有杜正玄一個人,終整個隋朝,秀才也不過十幾個人,這時候的秀才,幾乎相當于后朝科舉中的狀元榜眼。
而能有如此成就,也和他的家學淵源分不開。他的父親王隆曾是山西當?shù)卮笕?,在隋文帝時期入朝為官,做了“待詔云門龍”,負責擬定詔書,是隋文帝的“私人秘書”。王隆為官時,就曾向隋文帝上《興衰要論》7篇。王通青出于藍,在中秀才之前,年紀輕輕的他就是當?shù)卮笕濉?3歲那年就得到過隋文帝的召見,上《太平十二策》,其內(nèi)容比他父親的奏議更為細化,主張“興仁政,輕徭役,不可輕動刀兵”。這時候的隋文帝正立志建“大功業(yè)”,王通當然碰了一鼻子灰,此后隋文帝給他安排了蜀王侍郎的官職,王通做得不如意,不久后辭官回家。那以后,除了之間考取秀才外,他只做了一件事——講學。
王通最主要的活動,就是開課收徒,他在家鄉(xiāng)龍門設立學館,招收門徒,同時精研儒家著作。小小白牛溪畔,成了他避世的世外桃源,此后經(jīng)地方官推薦考取秀才,但此時的隋王朝,已經(jīng)暴政重壓,民亂四起,他不愿意趟這個渾水,所以繼續(xù)回家講學。直到隋朝滅亡的前夜,即公元617年,他病逝于家,享年37歲。
這就是王通的整個人生,從表面看,他是一個不得志的儒生,一個講學為生的先生,似乎僅此而已,然而翻開他履歷的背面,卻有驚天動地的真相,他是整個唐王朝的精神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