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幾分鐘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Facebook 資料,然后開始邀請朋友。瀏覽了每一個在線地址簿,逛遍了Facebook 的各個通道來尋找長期交往的朋友。我用盡所有力氣,終于填滿了我的好友名單——只有區(qū)區(qū)124 人。我終于理解,這一長串Facebook 用戶胸中的競爭之火了。我無法相信我正在獲取真實的經驗。我在Facebook 的朋友幾乎和我年齡相仿或職業(yè)相當,我發(fā)現我們中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為什么要上這個網站,或者一旦我們上了這個網站,要怎樣做才能交上更多的朋友,尤其是交上那些了解這一新事物的朋友?
在我寫給《時代》的每周專欄里,我決定要寫篇文章專門討論上Facebook 成癮的問題。在專欄的結尾,我的簽名檔后面,我說服編輯多增了一行說明——我在Facebook 中只有124 個朋友,如果誰和我在同一區(qū)域可以順便過來看看,并給我發(fā)朋友邀請。一個星期內,我的朋友數量達到了850 個,并且在1 個月內超過了1 000 個。朋友們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歐洲、亞洲、非洲,我還添加了大量的Facebook 首要用戶——大學生。
在了解新朋友的過程中,我們互相交換信息(使用的都是Facebook 的服務)。我的大部分談話始終貫穿著這樣一個思路,即社交網站(特別是Facebook )正在改變年輕一代使用互聯網的方式。隨著交友網站的來臨以及用戶狀態(tài)的更新(在您的個人資料里發(fā)表一份簡短的聲明,以解釋你目前正在做什么,如“比爾正在工作”, 或“比爾正在忙于一個工作項目”),就可以快速地瀏覽網站里所有的朋友,以便更有效地交流。
事實上,數據與Facebook 上朋友們告訴我的不謀而合。如果查看訪問量的市場份額,基于網絡的電子郵件服務(類似Yahoo !電子信箱、Hotmail 和Gmail )仍是到目前為止最熱門的網站類別,然而如果我們再看看2007 年夏季的市場占有率,就會發(fā)現社交網站的訪問量首次超過了電子郵件。
一位移居瑞士叫勞倫(Lauren )的新朋友舉了一個例子,用來說明生活是如何由她父母的時代轉變到現代的。她父母的時代是通過“蝸牛郵件”來溝通,而現代的社交網站已經改變了他們這一代人的聯系。
“有時候我覺得FB/ MySpace 這一代令人著迷之處,正是因為它緊密地聯結了我們的浪漫關系。我們可以如此之多地了解一個人,這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知道他們什么時候在線,在和誰聊天,他們最喜愛《惡搞之家》(Family Guy)(美國熱播動畫片?!g者注)中的哪一段,以及他們是否會選擇我們之外的人打撲克。我的很多朋友,無論男女,都對他們的親密朋友和重要人士公開他們的FB 潛水狀態(tài)。如果借口“我只想知道他們在與誰交談”,搞網友“腐敗”(BF, 是從friend bee 演變而來,指密友,會音譯為“腐敗”,指在論壇里大家一起聚會、吃喝玩樂,費用AA 制?!g者注)或是探聽消息,那只不過無足輕重的冒犯。以前我父親出差時,我的父母要等待幾周才能收到對方的信件,而現如今,只要我的男友一上線,我就能看到他?!?